记得笔者在不同场合,都反复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
网贷行业的洗牌,是在不断加速的,现在仍有1500多家平台,最后只会剩下不到500家,甚至更少。
所以每天都会有被淘汰的平台,这是正常现象。
退出的方式,有多种:
一种是经营无法维系;
一种是被监管清退。
最近,坊间又出传言了,说某省待收低于1亿的,要被监管清退。
1、监管治理:持谨慎态度
整个行业,超过1亿待收的,不足200家,超过5000万待收的,不会超过500家。如果按待收进行清退,至少1000家立马出局,那立马会引起整个行业的巨大风险,这可比雷潮厉害多了。
监管怎么可能这么做?
这是风险没有排除,反而引发了更大的风险,没有问题制造出了问题,没有矛盾制造出了矛盾,试问哪个监管部门的官员会这么干?
这是常识,都不用复杂的分析和论证。
这跟以前有人放谣言说,实缴低于10亿的,可能会被清退,一个道理。如果真这么简单一刀切,那今年6月底的备案,也就不用延期了。
2、清退标准:合规性是唯一标准
我们知道,今年12月底前,对网贷行业的合规检查要全部完成。检查就是要对平台进行分类:
合规类:全部符合108条的检查清单,无需任何整改。
整改类:基本符合108条的检查清单,但仍有一些不合规,需要继续整改。
清退类:严重违法违规,明确不予备案。
这个工作,各地都在进行,合规类和整改类的,大部分都是会进入备案的环节;而被定义为“清退类”的,就要退出了。
所以,目前我们看到的这些传言,就是因为检查工作已经到了出成果的阶段,一些严重违规、但是规模不大的,先行被清理了。
这里,非常明确的一点,就是平台之所以被退出,是因为严重的不合规,而不是因为其规模小。
即使一个平台待收百亿,如果合规性极差,那也是一样会被引导退出的。
这里有个例子,丽水某平台,原来发布了一个公告,说因为监管要求1亿以下平台清退,所以自己要关门了,并发布了兑付方案。但是到了12月3日,就有媒体报道出来了,这个平台涉嫌违法违规,已经调查。所以事实很清楚,是本身无法持续运营下去了,发了一个公告,但是却让监管背锅。
3、政策:保护合法,打击非法
最近央行的官员又出来发言,再次重申,对于依法依规,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金融服务,真正服务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的机构,会受到保护和鼓励;对于披着新技术的伪装,实质上是严重偏离信息中介定位的,则要被限制、退出。
所以,作为投资者和平台,仍然要把重点放在平台的合规进程和风控能力上面来,其他所谓待收规模、ICP、存管白名单之类,都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