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地求生类游戏我个人是非常痴迷,痴迷到每天得“吃到鸡”。这个难度略微的有点打,不仅仅是自己要做到不失误,队友还得通力配合。有时候,吃鸡看的是技术、战场环境、降落地甚至运气。大部分时间基本上都是“落地成盒”,好不容易进个“决赛圈”,有个“伏地魔”把你打死了。还有的连决赛圈都没跑进去,毒死了。
开始觉得好玩,毕竟在100人的赛场你打个第一名感觉自己棒棒哒。然而,现在越发觉得,“吃鸡游戏”折射出来的问题实在是很多,绝地求生不仅仅是一款游戏,也适用于每一个行业。
当下乃至未来一段时期的理财市场,如同绝地求生一样,外围的毒圈在一步步的逼近,各方理财都在往圈里跑去争夺最后的“胜利”。然而,像银行理财这样的“落地带枪”的大bug,正在中心等你过来。
政策、市场的挤压已经让很多理财类公司、财富管理类公司苦不堪言,今年金融市场艰难,风险频出,大家都在找“物资”,找进圈的路。
有观点表示,银行理财子公司并不是“万金油”,从产品层级上和底层设计结构上,跟公募产品、私募基金、信托都有明显的不同。对,从本质来讲确实存在差异性。然而,不要忘记一点,从获客角度来讲,竞争将变得更激烈。
一、传统金融的客户流失
有一种感觉,从2014年2018年,很多新金融、互联网金融以及三方财富公司都是在传统金融机构那抢客户。那时候,传统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不足以吸引投资人,起码是在收益和服务上面根本跟不上趟。从2014年开始,传统金融机构理财客户开始流失,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确实给传统金融机构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银行理财有段时间几乎无人问津,然而这个问题的背后是大部分的客户追求互联网理财高收益、方便快捷。至于风险定价,是否考虑风险,并不在投资者考虑范围之内。当然,包括我本人也是,在那个投资互联网金融成为“时尚”的年代,在短时间之内快速的获取财富增值谁都乐意。
这个过程持续了将近有四年的时间,在这四年里,银行没有做出改变,或者说银行受制于风险、合规并没有出现跟互金打理财收益“价格战”的意思。当然,银行也设立了直销银行,借助APP改变了一下销售模式,然而给的收益确实是没法打动人心。
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很多的互联网金融、三方理财公司采用的营销策略跟传统金融机构不同,所谓的不同是在于“亲情牌”打的比较多,而且用了“杀熟”这种模式。只要圈定一个主体,围绕在主体周围的“相似主体”也能够吸引过来。所以,前几年的银行是相对痛苦的,这就好比吃鸡的时候,资源武器弹药、药包都让人家抢光了,自己一个人孤零零的往前跑。
我们不能说这样做不对,毕竟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当时顺应了市场,也顺应了大部分投资者的需求。如果今年互金的风险没有那么大,监管没有那么严,我相信大部分投资者还会是选择互金。
二、三个未知数
对于互金来讲,这好日子在2018年就到头了。市场因素、政策因素、风险因素导致互金流失了大量的投资者。
很多人想去找寻原因,其实最大的原因依然在互金平台本身。风险的爆发确实不是短时间内产生的,有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如果说一天就爆发风险,那叫意外。然而,互金的最大风险依然是来自于政策上的风险。目前对于网贷平台来讲,什么时候备案?什么时候得到“承认”确实还是一个未知数。
监管政策中要求的“双降”也给很多互金、网贷平台来了个“雪上加霜”。现阶段的不允许增量,不允许扩大规模,等同于出让了这一部分投资者。现阶段的出让,未来是否还能抢回来?这也是一个未知数。
从市场信心角度而言,对于发生风险的平台,投资者都是本能的敬而远之。这是“本能反应”,人不能被门槛绊倒两次。至于那些明知道有风险而硬着头皮去投资的人,严格意义说这成了一种“赌徒心态”。所以,市场信心、投资者信心什么时间能够完全恢复?这也是一个未知数。
当然,很多观点认为,现阶段的互金、网贷在逐步回暖,投资流向、资金流向越来越向大平台集中。从数据上看,确实如此。个人观点,这并不是一种回暖,而是一种“避险行为”。当暴风雨来临的时候,船只都找寻“大港湾”,因为害怕“小港湾”被风吹塌,关键是谁知道“暴风雨”什么时候过去?
三、同质化的竞争,难
不瞒大家说,当银行理财子公司新规下发后,第一反应就是:未来我们吃什么?作为私募基金管理人来讲,虽然有一定的“资质”,但是想要面对跟自己不是一个数量级的银行来竞争的话,确实是难上加难。
毫不客气的说,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成立,未来将会在理财市场形成一定的“垄断”,而作为监管一方很乐见看到这个垄断。毕竟,钱回流到银行,风险小好掌控。所以人家是带着左右的武器装备直接来到的战场,要想硬拼显然不是办法。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理财子公司这个巨无霸抢占市场,除了跟它竞争,互金、三方理财本身的同业竞争也将处于一定的白热化。我们就拿网贷平台来举例:政策监管外加双降,网贷平台的资产端模式变得较为单一,“同质化”现象太过于严重,大家都是做的相同的业务,没有亮点,很难打动人。
这个同质化也体现在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产品形式上。你们看,公募基金银行能发、公募也能发,私募基金管理人可以发私募,现在银行也能发行私募产品,并且还设立了自己的私募基金公司。(这点略有过分,2015年银行拿私募牌照,监管还不给审批,这是什么时候改的规则?)这种高度相同的产品,虽然资产构成或者业务模式不一样,但是展现在投资者眼前的基本上都一样。
你选谁?换我我也选银行啊,大!牛逼!
所以,这种“垄断”是必然的,各方之间的竞争也是激烈的,银行开始顺势收割,“反抢”投资者。
对于未来,有一点点担心,并不是担心风险而是担心整个理财市场是否就此失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