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康波中选对的,看金融资讯选康波财经
贷款攻略 信贷 从强力监管到死灰复燃 365天 现金贷依旧乱象丛生
从强力监管到死灰复燃 365天 现金贷依旧乱象丛生

马上就到“现金贷整治”一周年的时间了,365天,现金贷并没有消失,反而愈演愈烈,花样是层出不穷,模式是越来越牛逼。

这一年,不管是新闻媒体还是微博、微信,对于现金贷的报道都没有停歇。反正就是很多借款人去借钱,最后发现还不起了。然后,各种媒体曝光,各种谴责之声也随之而来。对于现金贷的问题,个人感觉还是要两方面的来看待。

佩服我们的创造能力,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果你完全不让干了,压不住市场的需求,有很多“放贷人”换个花样还是干这个,捆绑借款、场景借款肯定会随之而来。然而,最为重要的问题是,“变种现金贷”,越来越多,表面上符合政策,但是实际业务模式和暗地收取的费用,跟“高利贷”没什么两样。说实话,一定程度上来讲,现金贷就等同于高利贷。

我们不妨去追溯一下来源,看看“现金贷”到底是啥?

再谈来源

这个来源要从两方面说起。我们先看看现金贷最早是怎么玩的?

那时候互联网也不咋发达,主流手机的系统是塞班,至于APP也少的可怜就那么几个。所以,当时的线下小额放款可以称作是“现金贷”。

有这么几个特性:

第一门槛低。所谓的门槛低,也不能说你没户口就过来借钱。这个说远一点,杨白劳就属于“低门槛”。当然,黄世仁的目的也不怎么单纯,否则不会说拿喜儿进行抵债。

第二额度都不高。现在对于“大额借款”应该有重新的定义了,之前是高于5万的就算大额借款。不过当时的线下现金贷最多最多给你没超过2万的。

第三没场景。这个跟现在的是一回事儿,上来就问你借钱干嘛?现在基本上不问,借钱不需要理由。

为了能让大家更好的理解,我来一段画面感十足的情景还原:

某天一哥们跑过来借钱,我想借1万块钱。我说行啊,哥们你有抵押么?那哥们说没有。我说这好办,你就是想借那种没抵押的,担保能找么?找不了。好么,听到这,基本上知道这哥们也许是个“盲流”。我说那行吧,最多给你5000块钱,你这什么玩意都没有,给你高了怕你不还。然后,去你家看看,顺便拿上你的身份证、户口本、结婚证当个抵押物,利息每月1毛(10%),最多让你用3月,先收利息。

看看,一个套路。

所以,大部分的现金贷跟之前线下的“高利贷”属于一个类型的,只不过现在科技发达了,都转移到了网上。科技这个东西确实是一把双刃剑,据不完全统计,现金贷公司已经数不过来了。

确实是数不过来,是不是人的都玩起了网络上的放款,当然他们有别于P2P。起码P2P至少还有出借人,知道资金来源是出借人,模式也不是那么的暴力。当然,很多P2P也玩现金贷,至少是一年前玩。之前,跟某位P2P人士聊天的时候还提到了,如果不是去年做的那波现金贷,今天早“凉”了。嗯,挺有道理。

再说说借款人的需求问题。所谓的借款人需求,在当下这个环境中很难满足,毕竟金融环境和购物环境都在变。不能说人越变越市侩,只能说生活品质在逐步的提高。之前的那几年,没6位数以上的存款,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说话。现在是没有6位数以上的负债,你都不好出来见人。

当需求特别旺盛的时候,往往就会创造出一些市场商机,现金贷确实抓住了这一点,这也是现金贷监管所遇到的最大难题。

今年6月的时候就发现,很多现金贷的公司死灰复燃,或者有些不知名的小公司疯狂的干现金贷业务。按理说,在监管趋于严格的情况下,不应该有这种公司的存在,起码业务模式不应该是这种赤裸裸的现金贷。

从需求问题来看,确实有不少人群借款无门,享受不到金融所带来的“快乐”,只能去享受现金贷带来的短时间“快乐”,最后是痛苦的。借款人群中,不乏有很多学生群体,他们借款的主要用途就是消费,买手机、化妆品、包(治百病),消费完就完了,至于还款来源,不敢保证。你怎么保证还款来源?

这就导致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现金贷的“持久性”不足,只能挣快钱,不考虑以后借款人能否还款,也不考虑借款群体的问题。在短时间内挣快钱,就要把利息提高,超过36%的部分大有人在。

也没法统计,借款人的借款用途是什么,毕竟钱上没写名字,随便填个用途什么的就完了,重要的是不在于还钱,而是从哪儿能够借到钱。

以上的原因其实对于现金贷的监管来讲,确实是一个不小的难题。难就难在,如果是线上化的,你不好统计,从业务模式形态上来说,现金贷的特点还是比较突出的,虽然有很多家,但是如果监管去管理,还是能够进行一定的控制。再者,如果现金贷转移到线下,又回归到民间借贷或者线下放款,恐怕很难进行监控。还有一个特点,变种的现金贷很多,按照一年前的监管规定,这些“变种现金贷”,多多少少都能够逃避监管。

层出不穷的花样翻新,变种现金贷依旧是高利率

一年前,现金贷的监管政策中提到过,借款必须是有场景的借款。好吧,这不简单,我搭建一个场景,或者我接入电商平台。摇身一变,现金贷变成了消费金融。

消费金融现在是非常火热的一个业务。有些银行专门成立消费金融子公司来开展业务,消费金融顾名思义,消费+金融。很多人应该明白的是,在这个业务模式下,现有消费,再有金融,说的通俗一点,先买东西,再发生金融业务。同样的,消费者也是借款人。

消费金融的场景,严格意义上说是“花钱的地方”,比如:你去旅个游,没有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从旅行APP上借个款。这叫“借钱旅行”(真是挺奋不顾身),也许旅行回来你会有所感叹:旅行一时爽,回来火葬场。再比如,你去整形(这个猛),没钱咋办,来个整形分期。以后变漂亮了,可以通过各种网红APP挣钱。玩的更666的是,你去学知识,都出来了培训贷。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看到的消费分期、消费金融不在仅仅是你买个手机,买个电器,买个汽车,而是扩展到了方方面面,整形、旅游、教育培训、租房等各种。可以说,消费金融已经深深的扎根在你的心里。

然而,我们惊奇的发现,这种所谓的“消费金融”,利率都高的吓人。所谓的变种现金贷,就是把消费金融当成幌子,继续挂羊头卖狗肉。

之前,趣识财经报道过,无论是BATJ,还是现金贷平台,转型最终都要以场景为抓手。但由于“过猛”发展,导致出现场景危机,特别是今年以来,长租公寓频频暴雷。

接入了场景是不假,但是利率依旧很高,门槛依旧很低,严格意义上说,符合现金贷的两个特性。那么这又出现了一个问题,你是以放贷为主营还是以消费为主营,还是放贷+消费两手都抓?

就此问题,监管部门应该更新一下对现金贷的监管,虽然设立了场景,但是利率“超高”,毕竟从金融业务角度来说,不管借款人是分期,还是“白拿”最终都有一个“还款”的动作和过程,那么这个过程开始之前,我们视同借款人(消费者),借了一笔钱。虽然是场景化的“购物借贷”,但是依然没有完全脱离借贷关系和债权关系。

当然,并不提倡监管对消费金融、现金贷的一刀切,但是高利率的“一刀切”是必须的,高利率能够引发什么?引发借款人不还款,因为他没钱还款。所以,“用力过猛”容易扯着“dan”。

变种现金贷,或者是现金贷转型消费金融,其实在本质的业务形态上没有太多的变化,不是传统的借贷业务,还是想方设法把钱通过渠道找寻低门槛借款人,高利率放出去。还有的直接接入电商平台,表面上是看不出来,实际上都体现在分期购物的还款上。

监管要加强,死灰复燃要浇灭它

首先,对于监管来讲,现金贷的获客渠道应该重点关注。目前的现金贷的获客渠道和品牌展示渠道不单单的是互联网营销,或者是电梯广告营销。有些现金贷的品牌直接放到了“抖音”上。

这款短视频网红APP,流量巨大,成了很多“现金贷”获客的渠道。各位老铁可以去抖音上刷一下广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美女下着雨没打伞,打着电话说到你们这借款人,要这个要那个,真麻烦,然后东西掉在地下了............这套路挺牛逼,人有三急,借款难。

其次呢,监管需要注重的是现金贷“高利率”这个特点,当然单纯的说高利率没啥意义,重点在于,是否在借贷关系中,借款人实际支付的利率要高出法定利率。至于借贷关系和产品模式,现在五花八门,我们不能严格的去界定是否无门槛、无场景,蛇打七寸抓住一条。

最后,想说明的是,现金贷的监管实际惩戒措施要加强,加大巡查的力度。为什么要加强呢,今年我们不难看出,关于互金的监管是不断加强的,但是现金贷出台政策一年了,没落到实地中,你让那些干P2P的怎么看?不能成一家,坑一家吧。

市场的良性竞争是好事儿,但是不能让金融出现政策监管上的偏颇和倾斜,对于现金贷的监管也应该建立长效机制,引导借款人(消费者)合理的借贷是关键。现金贷应该在监管和法治的双管理下,健康的发展。

热门贷款产品
  • 利率低 额度高
  • 3分钟极速到账
  • 灵活借还,按日计息
  • 22周岁-55周岁
  • 信用情况良好
    信贷 更多
    最新资讯
    资讯
    问答
    ×
    您在哪个城市工作
    机构仅办理当地工作人士申请
    北京
    其他城市
    康波财经
    值得信赖的贷款资讯平台
    联系方式:kangbocaijingxz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