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江苏南京付融宝平台发布公告,说个人贷项目逾期部分已无力继续垫付。
不再刚兑,意味着付融宝手头没钱了,没有能力继续为借款人埋单了,做不到保证出借人本息回笼了。
其实,P2P平台刚兑,借款人不还钱的风险是集中在P2P平台身上的。
P2P平台如果不刚兑,借款人不还钱的风险,则集中在出借人身上。
站在出借人的角度来看,当然希望刚兑,但如果我们理智看待,其实会发现刚兑本身就不可靠,这不是一件能够持续的事情。
01 刚兑不容易
今年是P2P行业的第三个爆雷年,但从爆雷的特点来看,和以前不大一样。
以前P2P爆雷多数是因为庞氏骗局撑不下去了,玩的是左手倒右手的把戏,没有实际资产端,只要有人接盘,就能玩。
但今年的P2P爆雷,不能说是完全没有实际业务。
比方说付融宝,资产端是担保公司、小贷公司和电商平台提供的。
其中一家担保公司——江苏中地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和平台是同一个股东,合作的电商平台-飞谷网的法人和前面股东也是同一个,其实就是自融。
但就算自融也是有实际业务的,只是融到的钱是用于自身投资而已。当自己的投资失败,而新的投资人又无法带来新的资金流的时候,平台自然就垮了。
这种自融但背后有实际业务的P2P平台,今年倒得特别多。因为整体的实体经济差了,平台从投资人手上融到这些钱,投资出去很大概率就是打水漂。
哪怕没有自融的平台,今年也开始没有钱保证投资人可以港兑了。
比方说图腾贷,真金白银的车子摆在那,同样苦逼地展期,连APP都没钱运营了。
这种爆雷的情况,是因为催收政策的改变,因为今年开始说要文明催收,结果整个催收行业都处于小心谨慎的状态,自然无法很好地解决借款人的抵押物了。
总体来看,今年的爆雷潮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甭管平台干没干正事,想刚兑,真的很难!
02刚兑现实很骨感
P2P平台没钱刚兑,反倒让我们看清了真相。
监管层所认定的P2P平台,其实是信息中介。
信息中介,话糙点说就是拉皮条,平台只负责撮合借贷双方,并且把借款方的项目信息披露出来,确保借款方的信息是真实有效的就可以了。
就像证券交易所一样,买股票跌了,关灯吃面了,你找交易所理论那不是个事儿。
投资P2P,监管层的意思是投资人要盈亏自负,这就是理论上希望的去刚兑。
但现实不是这样,P2P平台几乎都在刚兑。
因为如果真去刚兑,显然不符合中国人现有的理财认知,别人在刚兑而你不刚兑,客户马上就跑了。
你想想,跟你说投P2P不保本,股票跌再惨都有涨起来的时候,投P2P,钱没了就没了,你还敢投?
不刚兑的话,投P2P的人我估计得减少三分之二。
但平台承诺刚兑,这就出问题了。
首先,刚兑你得有实力,手中有粮,心就不慌。
但实际上,很多P2P的刚兑实力是半桶水,你看看现在雷了700多家平台出状况就知道兜不住底。
经济行情好的时候,窟窿看不见,平台有的是办法找来钱,即使逾期也能覆盖。
而行情不好,大规模逾期时,潮水退去,一大堆裸泳的平台就兜不住底了,清盘的清盘,展期的展期,最后接盘的是出借人。
再说了,刚兑也不符合监管要求,不合规的事情,出借人没了钱,也没个地方讨个说法。
就像最近可溯金融不予立案,出借人的钱不知道啥时候能全部回来。
03 去刚兑时代的投资策略
看清楚P2P刚兑理论和实际的差距,我认为投资P2P就有底了。
首先你会知道,投资P2P可以刚兑,只是有人帮你负重前行而已。
但是当平台无力刚兑,负重的就是出借人。
其次,平台个个在刚兑,那我们选投资P2P的时候,就选有能力刚兑的。
有能力刚兑,就是有钱,平台没钱不要提刚兑,所以看一个平台有没有盈利是一个重要的参考。
已经上市的平台,可以看定期发布的财报,没上市的平台,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也能找到一些财务报告,都能大致判断平台有没有盈利。
当然还有一种,那就是一定要远离高返利的平台。这种说白了有点打肿脸充胖子,本身是什么钱的,但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投资,才会用高返利的方式。
这种平台不是真的有钱,而是为了有钱才假装很大方,一定要远离这种平台。
第三,刚兑意味着手上的钱能覆盖逾期坏账,意味着资产端大规模逾期概率要低。
既然如此,就要求我们在选择平台的时候,其实还要看平台的风控水平。
比如,企业贷金额大,相互有业务往来的可能性也大,一个企业出事很可能导致一批企业出事。
所以P2P平台的资产端是企业贷、供应链金融之类的,大规模逾期概率更高。如果你看到这个行情之下,有的平台还在做这种资产,你就要小心了。
又比如,个人消费贷,小额分散,就算有人逃废债,也成不了太大资金规模,平台有钱的话还是能覆盖。
所以这种资产端的平台,大概率是风险可控的。
其实P2P去刚兑的时代已经来了,今年的那么多爆雷潮,我们都可以默认为在去刚兑。
所以我们要开始学会用去刚兑的思维去投资,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敬畏风险。
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对P2P平台的资产端风险有到位的理解,投资的时候,才能真正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