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三去一降一补”以来,宏观杠杆率上涨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但目前仍处于高位。未来几年,杠杆率偏高仍是潜在风险隐患。可通过限制表外业务无序扩张、发展直接融资、债转股等稳定宏观杠杆率。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8年宏观杠杆率(要)保持基本稳定。
“我们的高杠杆率是长期形成的,所以短期要看到效果不太现实。提稳杠杆比较合适,避免出现一些激进举措,毕其功于一役地去杠杆会蕴涵风险。”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称。
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首就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其中首先就是金融风险,而高杠杆率是宏观金融脆弱性的总根源。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1月24日出席达沃斯论坛时指出,争取在未来3年左右时间,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
虽然自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三去一降一补”以来,宏观杠杆率上涨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但目前仍处于高位。未来几年,杠杆率偏高仍是潜在风险隐患。
“稳杠杆路径而言,一是加强金融监管,限制表外业务无序扩张;二是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三是对部分暂时经营困难企业实施债转股。”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称。
去杠杆“水平稳定”阶段
政府工作报告对2018年的工作安排之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宏观杠杆率保持基本稳定,各类风险有序有效防控。而2017年相关表述为,要积极稳妥去杠杆。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
中信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明明称,当前去杠杆进程的思路发生了微调,由宏观杠杆率的去化转向宏观杠杆率的控制。
“若宏观杠杆率进一步上升必定会增加风险隐患,而下降过快,不仅会影响到经济平稳增长,也不利于金融自身稳定。考虑到未来经济发展向高质量转变,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金融结构也在发生调整和变化,杠杆率保持稳定有利于金融稳定,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温彬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近年来,相关部门为控制杠杆率已采取了诸多举措,并取得不错成绩。截至2017年末,中央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至66.3%。商业银行同业资产负债自2010年来首次收缩。财政部先后下发50号文、87号文等遏制地方政府违规加杠杆。此外,针对近两年居民部门杠杆率上升过快的现象,银监会加强了对按揭贷款和消费贷款的管理。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跟踪研究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我国杠杆率出现两大变化:宏观上,实体经济总杠杆率趋稳,杠杆率由一季度的 237.5%提升到二季度的 238.2%和三季度的 239.0%,累计微升 1.5 个百分点;结构上,杠杆由企业向政府和居民部门转移,总体风险有所降低。
“如果把去杠杆过程分为‘增速趋缓’、‘水平稳定’和‘水平下降’三个阶段,我国的去杠杆正处于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换过程中。在这个阶段,尽管杠杆率水平相对稳定,但杠杆率结构改善,进而带来风险减缓。”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称。
稳杠杆路径
“中国的杠杆在2017 年已经开始稳定,但是2018 年能不能保持我们没有把握。” 李扬称。
他说,2017年GDP增长率上升,但是2018年普遍预测是6.5%,这种情况下,杠杆率有可能上升。而2017 年因为全球大宗产品价格暴涨的影响,上游产业钢材、水泥都涨得很好,这种状况在 2018 年难以持续。因此,杠杆率能否维持稳定还有疑问。
那么未来稳杠杆的方法、路径是什么?
温彬称,去年金融去杠杆主要针对负债端,明确将同业存单纳入MPA考核。今年重点针对资产端,通过规范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业务,严格控制通道类的非标业务。
他建议,为了满足非标项目的融资需求,一方面要保持信贷合理增长,使表外融资回归表内;另一方面还是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通过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来满足企业需要。未来随着相关制度规范发展,资本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能更好地为企业部门降低杠杆发挥作用。
此外,对于有市场、有技术、信誉良好的企业,可能会由于行业周期、债务较多等原因出现暂时经营困难,可以按照市场化、法制化的原则推进债转股,减轻财务压力,用时间换空间,助力企业走出困境。
“总之还是要从融资结构下手,控制影子银行增长、发展直接融资之后,希望将来信贷增速也有所回落,毕竟GDP增速下来了。将来信贷增速需要降到10%-12%的区间。”连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他认为,“稳杠杆”不是说稳了就行,还要稳中求进。结构来看,企业部门要继续降杠杆,居民部门要保持相对平稳,政府部门要控制上升幅度。“现在无论哪个部门都没有进一步加杠杆的空间。如果说两年前居民部门还有空间的话,现在空间已经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