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年朋友圈里轻松筹的链接越来越多了。
我刚开始看到的时候还会认真的点开看一下,略尽绵薄之力,很少想过去考证事件的真实性,也觉得没那个必要。
可随着网络筹款方式的盛行,被爆出来的负面新闻也层出不穷。
前些日子,湖南就有一起因意外烧伤一夜轻松筹260万,事后被爆出随意更改筹款金额的事引起了争议。
事故发生后,“年轻妈妈”小阳在轻松筹平台发起了目标金额为200万的筹款。
人们热心相助,不到13小时,就筹措到200万的善款。
让人意外的是,筹满之后目标金额却由原先的200万提升到了500万,遭到质疑后又改成了300万。
虽然家属事后解释说是一开始没想到能筹到这么多钱,目标金额制定才比预期低,达成后又考虑到后续治疗、整容等费用才再次把目标加高。
但是网友后续爆料该家庭本就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加上费用报销,根本用不了这么多钱。
如此反复,不仅让捐款人寒了心,还再次暴露出平台的漏洞。
这些年有许多类似的事情,发生不幸后,很多人想到的不是先凭借自己家庭的经济去承担,而是在网上进行众筹。
因为有些人理解“家庭困难”的方式真的不一样:
“我刚买了房子在装修,车子在还贷款,上有老下有小,条件实在是艰难,(为了不降低未来生活条件)所以我才求助网友。”
看明白这个脑回路了吗?
这不是用筹款救命,是拿爱心止损。
二、
《奇葩说》曾经有一期辩论:“给走投有路的人捐款,是不是蠢?”
认为“不蠢”的一方站在道德、善良的制高点上——
辩手董靖说:“捐助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施舍。
很多时候大家发现对方走投有路就会觉得自己蠢,是因为大家在那一刻觉得自己的优越感好像少了。
帮人不仅仅有雪中送炭,也可以有锦上添花。
我们当然希望这个世界上没有走投无路的人,但我也愿意成为走投还有路的那个人多出来的那条路。”
导师黄磊更表示:“聪明不一定就代表善良,善良也未必就要聪明。
我觉得捐款这件事,有很多时候就是一刹那的“于心不忍”,这个举动是善良的,但不一定是聪明的。”
而认为“蠢”的一方,理性的提出,应选更好的帮助方式,或者选更需要帮助的人——
黄执中的观点非常理性:“越善良的人越需要聪明,越聪明的人也越有能力善良。
当你善良到“如菩萨一般”时,你会希望自己有千手千眼。
千手是有帮助他人的能力;千眼则是有两个能力——
第一是你能看尽世间的苦难,不要遗漏;第二是你能看到苦难里面的方方面面,不要被蒙蔽。
好人做好事的时候,特别的心安理得,因为他知道这件事情很好,可如果好人只有一颗热心为每一个人噗通噗通的跳,而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这件事情就变得很危险。
善良的人需要具备“聪明”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否则你的善良可能会被浪费甚至被利用。
不应该对每一次路见不平都要拔刀相助,而是要在拔刀之前想想这个人值不值得被帮助。
每个人对题目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个人比较认同黄执中。
三、
跟大家讲个故事:
在一个偏远地方,有A、B两个村庄,村里的人在去世后,需要大额的收敛安葬费用。
两个村长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来帮助村民们解决这个问题:
A村长,每当村里有人去世后,会昭告全村人,呼吁大家凑份子钱,一起帮助不幸的家庭渡过难关。
B村长,在每年村民们有收成和积蓄的时候,让每家每户都上交一小部分钱,放到村庄的公共账户中,每当有村民去世时,就从账户取钱进行安葬。
这两种解决方案,是不是看起来都有点熟悉?
A,就像捐款(轻松筹)——依靠的是大家的善心和当时的积蓄,能筹到多少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B,就像保险——预交一部分钱给村长保管,若未来自己家里有人过世,村长就会出钱帮忙度过难关。
你看,B村的处理方式,可以说就是保险的雏形:
每个村民都是投保人,上交的那部分钱就是保费,村长扮演了保险公司的角色,集合大家的保费,在出险(村民过时)时,出钱(赔付保额)安葬村民。
所以,保险在本质上,也算是一种“筹”,但它在以更科学、更金融的方式运作。
也许没出险的被保险人,多少会有一种钱白花了的郁闷,其实不然。
那些赔款,经由诚信告知、合理增值、公正核定,以一种更安全、更科学、更公平的方式,送到了真正需要它、并且遵守规则的人手中。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实为大善。
四、
轻松筹的出现,确实在给“没有退路,靠钱救命”这种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了一个求生机会。
各方都该珍惜、呵护这种新模式,新平台。
但是,新事物的成长总伴随着诸多隐藏问题的显露:
真正有困难的人是否真的能得到救助?家庭是否真的没有自救能力?宣传是否涉嫌夸大、欺诈行为等等。
所以,法律监管应该跟上,平台管理也需改进。
国人从不缺慈善精神,但爱心也是脆弱的,禁不起任何丑闻的折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