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人来说,十一长假都有一份必须花的钱——份子钱。
每年十一,都是结婚泛滥的密集期。因为很多人都趁这个机会回老家,是收份子钱的丰收季。
其实,从明朝开始流行的民间婚丧嫁娶随份子钱,本意是邻里之间互帮互助,一起凑钱操办宴席。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随份子已经越来越变味了,以致于人们谈之色变。
关于份子钱,如今已经被我们掺杂了过多的杂质,今天就跟大家聊聊份子钱的五个真相。
真相一:份子不代表面子
中国人喜欢份子钱,本质就是好面子。
随份子的,出手阔绰,给人一种混得不错的感觉,倍感自豪;收份子的,盆满钵满,让人觉得这人朋友多、人气旺,满面春风。
这实际上是面子作祟,我们喜欢显摆财富,喜欢被人捧的感觉,习惯于活在别人的评价中,热衷于博取虚名。
中国人热衷随份子最常见的理由,也是好面子:
面子是相互给予的,别人有事你去捧个场,你有事才不会冷场。
其实这样的面子除了摆摆排场,真没什么卵用,倒不如家风严谨、子孙贤能更能赢得尊重。
对于份子钱的理解,还有一种份子钱随得越大越有面儿的错觉。
某年去参加婚礼,礼单上大部分客人都随礼300~500元,唯独一个随5000的很扎眼。一打听,是新郎官的舅舅,而且是个经济条件不怎么好、好吃滥赌的。有人立马就调侃说,“真是给了城门大的脸呐”,讥讽的幽默和辛辣溢于言表,引来周边一阵窃笑。
随份子的大小,跟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是相辅相成的。看,真不是份子钱随的多就会有面子的。
真相二:随份子就是放人情债
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维系关系的重要手段就是让别人欠自己一个人情,这样就像债主捏着欠条一样,感觉心里有底。等到自己有什么难处的时候,好找别人帮忙,别人还磨不开面子拒绝。
这种人情债,很多都是随份子放出去的。而且一旦放出去,人们就惦记着什么时候收回来。
这种带有道德绑架性质的心思,曾让多少相交多年的朋友翻脸,让多少肝胆相照的知音绝交。因为人情债很容易纠缠不清,年代久远、代际交叉,你来我往,很难一笔一笔算清楚。而且很多人在求助时,一旦遭到拒绝,就非常小心眼——这点儿小忙都不愿帮,当初真是瞎了眼。
把随份子当放人情债,是不可取的。随份子的最佳心态就是——
施恩不图报,只随不望收。
真相三:随份子就是零存整取?
中国人热衷于红白喜事随份子,很大原因是因为随出去的份子钱有机会收回来,别看平时随的多,等到自己办事的时候可以一次性回收,这叫零存整取。
这个想法其实很幼稚。
其一,各家办红白喜事的频率是不一样的,有的随出去的份子很快就能收回来,有的却要等几年。周期过长的,由于人事变迁,比如离世、搬迁等,甚至遗忘,很有可能就收不回来。
其二,每个家庭的交际圈也不一样,能够回收份子钱的大小也不一样,所以很有可能收回的礼金不抵办宴席的成本,反而收不抵支。
其三,有些份子钱撒出去大多数注定收不回来。比如农村的乡村医生、官员和教师,是当地的上流阶层,他们家的红白喜事,几乎四邻街坊全部到齐、一个不少,但由于当地人不敢得罪他们,平时交情不深的,他们也经常不回份子。
所以份子钱不要随便乱随。
真相四:随份子不要攀比
近年来,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份子钱的大小也水涨船高、急剧膨胀。
很多地区的份子钱,其实是根据宴席的规格来分摊的,比如一桌宴席值1000块,坐了10个人,那么人均出100块的份子钱就可以了。这样算其实比较科学,主人家操办一场大聚会不至于折本。
但在全国大部分地区,份子钱都500块起步,高的竟然达到5000,面上好看,却给很多人增添了经济负担,原本一项美好的习俗,在竞相攀比中变丑恶了。
改革开放初期,老百姓还不太富裕的时候,遇到红白喜事,大家都凑份子去买一件比较体面的礼物,赴宴宾客的经济压力小,收礼的也喜笑颜开,最后皆大欢喜。
其实,这个做法完全可以继承,比如参加婚礼的所有宾客众筹给新郎买一辆车,又有何不可呢?客人有面子,新郎也开心。
总之,随份子要根据经济实力和亲疏程度来定,本来就没有金额限制,还是量力而为、酌情而定最好。
真相五:份子钱要考虑通胀
随份子和回份子,一般都有个时间差。短的几个月、小半年,长的就可能是好几年了。
这就面临一个问题:在通胀明显的情况下,别人几年前随的份子,几年后要回同样的金额,还是适当增加?
答案是,不论随份子还是回份子当然要考虑通胀因素适当增加。比如5年前人家随了500,5年后你回份子,不可能再随500,至少得1000吧。
随份子也要把通胀考虑在内,比如3年前有个好朋友结婚你随了500,今年又有好朋友结婚,你这份子钱也得加到七八百才合适。
当然,考虑通胀后该随多少份子很难有个定数,所以最好的方法还是亲朋好友之间相互约定都不随份子,问题就解决了。
后话
份子钱原本是一个承载祝福、喜庆的民间习俗,千万不要因为歪风邪气把它变成了陋俗。
什么人、什么事,该不该随份子,要视交情而定,随多少份子,要视能力而定,千万不要为了体面盲目跟风乱攀比。
最后,告诉大家一个绝招,如果十一花钱太多,钱包不够随份子了,可以试试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