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非法集资
非法集资是指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包括单位和个人)吸收资金的行为,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
典型案例:“龙炎公司”非法集资案
此案是公安部2018年公布的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十大典型案件之一。
杭州龙炎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黄某等人以销售茶叶返利的方式在自有资金短缺并且明知返利模式必然亏损、无法持续履约的情况下,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高额返利为诱饵,用虚夸投资项目、虚假宣传公司上市等方法骗取投资人信任,向社会不特定人员骗取资金,法院认定构成集资诈骗犯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
01
高利诱惑,承诺高额回报
不法分子编造“天上掉馅饼”、“一夜成富翁”的神话,许诺投资者高额回报。为了骗取更多的人参与,集资初期往往按时足额兑现承诺本息,待集资达到一定规模后,便秘密转移资金或携款潜逃,使消费者血本无归,遭受严重经济损失。
02
装点门面,编造虚假项目
非法集资人大多打着响应国家产业政策、开展创业创新等幌子,通过注册合法的公司或企业掩盖其非法目的,编造各种虚假项目,有的甚至组织免费旅游、考察等,骗取消费者信任。
03
利用媒体,虚假宣传造势
许多非法集资活动聘请明星代言、名人站台,在各大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发布广告、在著名报刊上刊登专访文章、进行社会捐赠等方式,在宣传上不惜一掷千金,虚假造势,吸引消费者参与集资。
04
虚构名词,混淆理财概念
为了迷惑金融消费者,非法集资人还常常利用所谓“电子黄金”、“网络炒汇”等混淆投资理财概念,使消费者被眼花缭乱的新名词失去判断,从而掉入陷阱。
05
精神诱骗,扩大受害群体
有些非法集资的参与人在自己被非法集资活动套牢后,为了获取返利或降低自身损失,不惜利用亲情、地缘等关系,编造自己获得高额回报的谎言,展开情感攻势,拉拢亲朋好友参与集资活动,使集资规模和受害群体不断扩大。
如何防范非法集资
识别和防范非法集资,金融消费者要做到四个“不”,从而有效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1
对高息诱饵不动心
树立正确理财观念,提高识别能力,不要听信竹篮子也能打一筐水的神话,牢记高收益就意味着高风险,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对“高额回报”、“快速致富”的投资项目进行冷静分析、谨慎投资。
2
对媒体宣传不盲从
许多的非法集资活动都会在各级媒体上投放大量广告,用光鲜的企业形象吸引群众,借助媒体推波助澜迅速敛财,消费者要仔细识别媒体广告宣传的可信度,不被不法分子的自吹自擂所迷惑。
3
对官方背景不迷信
金融消费者在决定购买金融产品或服务之前,要正确识别非法集资活动,通过政府网站、工商登记资料等官方途径查询相关企业的资质,在面对天花乱坠的宣传时要保持理性,不盲目迷信所谓的“官方背景”。
4
对熟人热心不轻信
对亲朋好友低风险、高回报的反复投资劝说,要多查多看,谨慎决策,尽量通过银行保险机构等正规金融服务渠道,查询、购买正规理财或保险产品,避免上当受骗、掉入非法集资的陷阱。
内容来源:内控与法律合规部
免责声明:文章中操作建议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与本平台无关,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据此交易,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