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债转股项目签约容易落地难,不曾想多家实施机构已悄悄把钱挣了。
今年上市银行的半年报中显示,工、农、中、建、交五大行的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机构,报告期内合计净赚7.23亿元。
半年净赚超过7亿元
作为供给侧改革中去杠杆、降产能的重要举措之一,新一轮市场化债转股从2016年拉开序幕。
此后,中、农、工、建、交五大行分别设立中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农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工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交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试点开展债转股及配套支持业务。
上述五大实施机构陆续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运营,目前各家均实现盈利。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上述五大实施机构资产总额均超过百亿元,上半年实现净利润分别为1.64亿元、1.17亿元、2.73亿元、0.31亿元、1.38亿元。
所谓债转股,简单来说,就是将债权转化为股权,是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之一,既可帮助企业去杠杆、降负债率、缓解经营压力,又可帮助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
一位不良资产市场人士介绍称,从目前的落地案例来看,市场上大体有两种操作模式:第一种是实施机构将债转股对象债权直接转为股权,即收债转股;第二种是发股还债,一般通过设立基金参与债转股。
“从落地项目来看,发股还债的模式占比相对较高,主要是因为该模式下实施机构可选择关注类或正常类标的,募集资金可选择设立有限合伙基金模式,操作较为便利。”东方金诚金融业务部助理总经理李茜解释称。从盈利模式来看,银行系债转股子公司还可以自营资金开展存放同业、拆放同业、购买国债或其他固定收益类证券等业务,获取投资收益。
目前,上述五大实施机构“手头”都有数千亿元的签约项目,多为高负债但前景较好的优质企业,这些项目正在逐步落地。比如建信投资,签约金额和落地金额分别为6400亿元、1105亿元。
既有实质性落地项目收益,还有自营资金投资收益,五大实施机构在今年上半年实现盈利自然水到渠成。
项目落地仍存困难
当然,前景是美好的,道路是曲折的。本轮市场化债转股中,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到位率低、项目落地率低于预期。
国家发改委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市场化债转股签约金额达到1.72万亿元,到位资金3469亿元。据此估算,资金到位率仅为20%。
“市场化债转股项目确实普遍存在签约易、落地难的情况。”李茜表示,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首先,配套政策有待完善;其次,债转股实施机构存在一定观望情绪,或者出于风险考虑选择债转股标的较为谨慎;最后是被债转股企业也存在观望现象。
从上述债转股基金模式的操作中也不难发现,资金来源、定价、退出、风险等都是项目落地的关键问题。
在今年6月银保监会发布的针对债转股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管理办法(试行)》中,对资金募集来源有一定放松。
但据了解,实际上目前资金募集依然存在一定困难。银行与负债企业之间的诉求往往并不一致,对于银行来说,这其实是一笔风险投资,而对于企业而言,银行的有些要求未必能实质性降低企业负担。
债转股项目落地难,还在于项目期限、风险和收益等要素之间的匹配度可能不高。“根据公开信息,本轮债转股标的主要集中在钢铁、煤炭、化工、装备制造等行业,这些行业周期性强、风险高、收益不确定性大,部分债转股实施机构仍持观望态度。”李茜表示。
免责声明:文章中操作建议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与本平台无关,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据此交易,风险自担。
想了解更多有关贷款、信用卡、理财的小知识,关注微信公众号:有钱实验室,回复“有钱”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