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已过半,共有14家消费金融公司披露2018年的半年报。整体来看,盈利增速与去年相比有所放缓,且有明显的业绩分化现象。在消费金融行业不断肃清的趋势下,一些P2P、小贷公司退出,一些发展稳健的消费金融公司分享到行业整顿的果实。在消费金融行业参与者不断增加的未来,掌握风控实力和海量流量的消费金融公司有望在市场中胜出。
一、 7家消费金融公司进“百亿俱乐部”
根据消费金融公司披露的2018年半年报显示,有五家消费金融公司总资产超过百亿元,包括捷信、招联、马上、中邮、兴业消费金融公司,虽然中银和北银消费金融没有披露截至2018年6月末的总资产,但根据以前年度的披露,很显然也在“百亿”行列,所以共7家消费金融公司总资产超过百亿元。
从披露2018年半年度总资产数据的10家消费金融公司来看,总资产增幅最大的是哈银消费金融和尚城消费金融,分别较年初增长了533%和318%。在“百亿俱乐部”中的四位,总资产增长最高的是兴业消费金融,较年初增长46.11%。
据整理半年报数据发现,消费金融公司的资产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分析师认为,在经历了现金贷的强监管之后,部分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正在消费金融市场中快速发展,趁政策东风不遗余力的发展各自的信贷规模。
二、 净利润对比:捷信、苏宁由盈转亏,招联、马上两家半年赚10亿
据整理发现,2018年上半年的消费金融公司中净利润最高的为招联消费金融,净利润为6.04亿元,其次为马上消费金融,净利润为3.66亿元。但两家公司的净利润率都较2017年末降低,2018年上半年招联和马上的净利润率分别为19.87%和9.13%,分别较2017年末下降8.69和3.25个百分点。
相比2017年末扭亏为盈的消费金融公司是北银和杭银消费金融,2018年上半年净利润分别为0.62和0.06亿元;由2017年末盈利转为亏损的是苏宁消费金融和捷信消费金融,2018年上半年净利润分别为-0.29亿元和-3.32亿元。
2018年实现亏损的消费金融公司大都是由于提高拨备覆盖率所致,苏宁消费金融在上半年拨备前利润为2.64亿元,但按照150%的拨备覆盖率进行拨备计提之后,就亏损0.29亿元;同样捷信消费金融的拨备覆盖率高达144%,上半年实现亏损3.32亿元。
在《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中要求“资本充足率不低于银监会有关监管要求”、“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不低于100%”,并及时足额计提资产损失准备。捷信和苏宁消费金融提高拨备覆盖率也说明了他们的贷款不良率较高,才不得不提高拨备覆盖率。
分析师认为,消费金融公司亏损的原因除了上面提到的不良率升高,最根本原因是由于业务增速放缓导致的,根据公开信息显示,捷信的亏损主要来自一季度,截至一季度末,捷信中国的销售点23.51万个,较2017年末减少了2380个;净放款额93.84亿欧元,较2017年末的97.27亿欧元减少了3.43亿欧元,净亏损6.58亿元。作为主要以高利率消费贷为主的消金公司,在业务规模猛增的时候,难免在风控方面有所放松,而后在监管要求下增速放缓,必然面临着营收难以覆盖高企的逾期和坏账,最终导致坏账率上升,拨备覆盖率提高,利润分配减少。
三、 贷款余额PK:头部消金公司与头部P2P平台规模相近
2018年半年报中,只有四家消费金融公司披露贷款余额,分别是招联、兴业、中原、尚城消费金融,贷款余额分别为612.27亿元、147.85亿元、56.21亿元、36.17亿元,较2017年末增幅最大的是河南中原消费金融,增幅为79.47%,其次为兴业和招联消费金融,分别较2017年末增长49.8%、30.75%。
横向比较来看,银行消费贷规模远超过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规模,头部消费金融公司招联消费金融的贷款余额也仅仅等同于一个中型城商行的消费贷规模;与P2P平台相比,捷信集团在2018年上半年新增贷款量为100.31亿欧元,同比增长4.1%,可以预估捷信消费金融的的贷款余额与P2P头部平台陆金服接近,贷款余额排名第二的消费金融公司招联消费金融与P2P平台玖富普惠的贷款规模类似;与头部互联网银行相比,微粒贷的贷款余额早在2017年8月份就已超1000亿元,消费金融公司与其不在一个量级上。
可见,在消费信贷市场上,消费金融公司仍占少量市场份额,就2018年上半年披露贷款余额的金融机构来看,中信银行的个人消费贷余额是招联消费金融的3.7倍。银行、互联网头部平台、小贷公司、P2P,每一个都是消费金融公司的强力竞争对手。
四、 上半年融资成本有所上升 四家资金有明显优势
截至目前,2018年仅有捷信一家消费金融公司发行了ABS和金融债。从捷信ABS的利率来看,2017年捷信消费金融发行的所有ABS平均优先级利率为5.45%,而2018年发行的两期ABS平均优先级利率为5.87%,较2017年上升了0.42个百分点。从捷信消费金融的融资成本可大致判断,2018年消费金融公司的资金成本有所上升。
此外,2018年以来,共有四家消费金融公司拿到了银团贷款,分别是兴业、中邮、招联、捷信四家消费金融公司。从捷信公布的一年期的银团贷款年化利率为5.66%来看,从银团贷款渠道的融资成本相对较低,能拿到银团贷款的消费金融公司不仅有一定的资金优势,更可以获得市场认可。从业绩表现来看,这四家也恰好是消费金融公司中资产规模和利润水平最高的几家。
五、 消费金融牌照再掀热潮 内外竞争激烈
据不完全统计,除了正在运营的22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外,还有13家拟设立或已经获批筹建但未开业的消费金融公司。从13家还未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出资方来看,参与主体越来越多元化,比如中信消费金融是第一家信托公司参与设立的消费金融公司,金美信是第一家两岸合资的消费金融公司。
从2010年银监会批准四家试点消费金融公司,到现在已经有22家消费金融公司正常营业,另仍有10余家待设立的消费金融公司。可见,消费金融正规军正日益增多,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持牌机构来瓜分消费金融这块蛋糕,尤其是中小银行对于消费金融这块蛋糕更加渴望,从拟设立的这几家公司也可以看出。
当然,除了消费金融公司内部的竞争更加激烈,消费金融公司与其他类型消费金融机构的竞争也同样激烈。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的市场份额不用多说,就连银联也开始布局消费金融市场。据媒体报道,银联旗下子公司银联商务推出了一款现金贷产品“全民购”,可用于银联消费。
六、 线上线下无需争论 流量和风控才是核心
据监测数据不完全统计,仅考量剔除小米手机外的安卓系统的APP下载量,捷信的APP下载量排名第一,虽然捷信在市场中的印象是主打线下重资产模式。但其实2018年以来捷信已经不断增加线上环节,“捷信金融”APP下载量直线上升,VIVO应用市场是捷信APP最主要的下载渠道,单从VIVO应用市场的下载量来看,截至2017年末其下载量为1204万,到2018年二季度末,其下载量达到了2064万,翻了近一倍。从捷信集团的年报也可以看出,其在中国的业务风险控制成本从第一季度的21.3%降至二季度的13.9%。
下载量排名第二的为“招联金融APP”,作为主打纯线上模式的招联消费金融,下载量高毫无疑问。它除了与京东等高流量平台进行合作,还有OPPO、魅族手机进行合作,其次招联还与经销商合作,比如通过与苹果手机经销商合作,进行消费分期。
其实更多的消费金融公司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线上通过与流量平台合作进行获客,线下与商户合作。比如马上消费金融合作的商户就有10万余家,但也与BATJ等平台有合作关系。
近日,中邮消费金融暂停全部线下渠道受理普通“邮你贷”业务,似乎又一次引起了线上线下孰优孰劣的争论。再者,捷信消费金融上半年的巨额亏损,让市场对线下重资产模式产生了质疑。但是,线下也并非无可取之处。首先,线上流量与支付场景被几大互联网巨头把持之下,消费金融公司进行线上获客成本高昂,线下流量反而性价比高;其次,对于大部分消费金融公司来说,依托银行股东,有强大的网点优势,更利于线下发展。比如兴业消费金融,与兴业银行支行进行交叉营销,在社区支行进行人员驻店,不断优化线下产品“家庭消费贷”,2018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119.78 %。
不论依托怎样的股东,一味的只单独发展线上或者线下,都不是长久之道,两者的有效结合才能保证持续发展。当然,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是掌握流量和风控。目前,一些消费金融公司由于没有自身流量而通过助贷模式进行放贷,由于助贷机构的良莠不齐,很容易造成一些问题,比如高投诉率以及高坏账率。所以,消费金融公司的风控能力是公司长久发展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