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和广西两地证监局接连对企业发出了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其中都有涉及到企业购买理财产品的问题。
Choice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共有1187家上市公司累计理财金额为13.84万亿,其中到期实现收益为53.54亿元。对于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行为,外界向来褒贬不一。
但是,针对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是“不务正业”的说法,数据显示,2017年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到期实现收益与全年净利润之比仅为0%-10%之间的占比八成以上,只有18家上市公司的这一比例在50%以上,6家在100%以上。
购买理财产品收监管函
8月21日,重庆证监局出具了对中节能 太阳能( 行情 000591, 诊股)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决定,该公司存在的问题之一是:2016年10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累计达19.8亿元,占该公司2015年末经审计净资产的32.88%;2017年,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累计达86.96亿元,占该公司2016年末经审计净资产的76.98%。上述事项未履行临时披露义务,仅在年度报告中进行了集中披露,不符合《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二条的规定。
8月22日,广西证监局出具了对广西来宾城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决定,该公司存在的问题之一是:该公司多次使用募集资金购买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中信银行(行情601998,诊股)理财产品,累计金额达1.15亿元。上述情形违反了《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第十五条的规定。
上述两则监管警示函提到的购买理财产品资金来源都是募集资金。某上市公司证券事务部人员表示:“购买理财的资金来源分为自有资金和闲置募集资金两种,闲置募集资金通常来源于上市公司的债券或者股权融资。证监会和上交所等都对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使用有相应的管理办法”。
Choice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共有1187家上市公司累计理财次数为1.79万次,累计理财金额为13.84万亿,其中到期实现收益为53.54亿元。这些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资金来源是募集资金的并不在少数。比如,最近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ST长生(行情002680,诊股),其今年累计理财金额为98.14亿元,获得收益3691.56万元,其中累计有63.76亿元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来源于募集资金。
市场有观点认为,这是在脱实向虚,造成金融空转;也有观点认为,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有着其必要性,应该理性看待。
今年上市公司累计理财金额近14万亿
上述某上市公司证券事务部人员表示:“这部分钱到了公司的账上之后不一定会立马用到,为了提高这部分资金的利用效率,购买合适期限的理财也是符合规定的”。
虽然近14万亿的累计理财金额看似规模巨大,但是上市公司购买理财的投资期限几乎都是1年以内,3天的也有,30天左右的投资天数也很常见,因此资金在一年内会被多次投资。例如,塔牌集团(行情002233,诊股)8月22日的公告称,塔牌集团今年4月24日购买了1亿元的理财,8月20日到期赎回,现在将继续用7000万元购买投资期限为半年的理财产品。其实,塔牌集团今年的理财次数已达16次。
除了累计理财规模,2018年以来,53.54亿元的理财到期实现收益也相当可观。上市公司理财经常被认为是“不务正业”,而且净利润是靠着理财投资收益撑着的。但是,根据wind数据统计,剔除亏损企业,2017年有674家上市公司有购买理财产品到期实现收益与全年净利润之比这一数据。在这674家上市公司中,565家的这一比例在0%-10%之间,有18家在50%以上,有6家超过100%。
在中信建投(行情601066,诊股)证券的研报中写道,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是其生产经营过程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正常需求,上市公司作为优秀企业代表,往往有大量闲置资金;国际先进企业也多采用理财投资的方式进行现金管理,理财产品的短期性为流动性和安全性做了保证。
不过,今年上市公司理财收益似乎有增长之势,choice数据显示,上市公司2017年理财的到期实现收益为60.65亿元,而今年不到9月,这一数据已经达到53.54亿元。
免责声明:文章中操作建议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与本平台无关,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据此交易,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