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医疗卫生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的通知》,方案自2019年起实施。共划分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计划生育、能力建设四个方面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
计划生育方面,中央将制定计划生育扶助保障补助国家基础标准,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逐步提高。主要包括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计划生育“少生快富”补助3个计划生育扶助保障项目。
最近一两年,中国人口结构状况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老龄化问题突出。目前,相关人士已经在呼吁进一步放开计划生育政策。而如何保证放开后能提高出生率,按照目前生活的巨大压力,显然光靠已有的政策还不够。
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历次的生育政策调整并未改变人口发展的基本趋势,出生率偏低、老龄化加剧问题日益突出。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5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为1.62,不仅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45,甚至也低于高收入经济体的1.67。2017年,我国新生婴儿数比2016年少了63万。与此同时,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也从2016年的65.6%下降到64.9%,人口红利进一步减少。
在这种情况下,全面放开生育的呼声就不断高涨。7月,辽宁省政府印发辽宁省人口发展规划,提出完善生育家庭税收、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政策,探索对生育二孩的家庭给予更多奖励政策。
更早之前,天津、新疆石河子等地也已出台二孩生育鼓励政策。延长产假、提供购房补贴、增加生育津贴……全国多地相继出台二孩生育鼓励政策,引发生育问题新一轮热议,全面放开计划生育的呼声也再度高涨。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苏剑分析,一孩的生育主体是80后、90后,一孩比例下降,说明中国新生代的生育愿望已经很弱,同时这一类育龄妇女人口数也在大幅度下降。这意味着在目前的人口政策下,中国人口出生基本上不具备可持续性,未来中国的出生人口还将继续快速下降。
针对二孩数有所增加,苏剑认为,目前二胎增加主要是70后、80后妇女抢生的结果。这类抢生应该集中在二孩政策放开后的两三年,此后这类生育行为将消失。因此,2018年或者最晚2019年,二孩数量将大幅度减少。
不少观点认为,鼓励政策的背后是对“少子化”的担忧。中国人口发展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黄匡时认为,从国际经验看,鼓励政策实际效果有限,社会期望不能过高。他同时提醒,虽然鼓励政策短期并不会改变中国的人口形势,但完善配套政策本身,也是鼓励按政策生育的应有之义。
全面放开二孩后,第二年出生人口数就出现下降,生育率远不如预期,这出乎很多人的预期。“谁也没料到老龄化会来得这么快,现实比以往预估的更严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分析,政策决策者和生育群体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落差的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40年,除了促进经济发展,也带来生育观念的改变。部分年轻人已经改变了生育观,不认为孩子多了是一件好事,在观念上对生一个孩子或者不婚、裸婚、同性婚都更加包容。”陆杰华说。
相关专业人士表示,面对新的人口发展态势,渐进式地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直至最后全面放开生育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不过,在全面放开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还必须未雨绸缪,加强对人口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建立和完善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冲击的预防体系。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减轻人口生育成本,努力提高生育意愿,让更多人不仅“愿意生”,还要“生得起”“养得起”。
免责声明:文章中操作建议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与本平台无关,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据此交易,风险自担。
作者:财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