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专栏作者“耕叔说钱”原创作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后台有个油腻的老帅哥,很伤心的和小编说起了自己买分红型保险但是没有分红过的故事,他想不明白的是:购买的时候,说好了年年分红,现在都5年了,一分钱都没分过!
在保证不打我的前提下,我想说……人家不分红,其实是有道理的。
什么是分红型保险?
属于理财类并具有分红功能的保险产品。购买分红型保险的人在获得身故保障和生存金返还的同时,还可以红利的方式分享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果。书面的概念:
分红险指保险公司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以后,将上一个会计年度该类分红保险的可分配盈余,按一定的比例、以现金红利或增值红利的方式,分配给客户的一种人寿保险。
所以,分红险的本质是——寿险,额外加一丢丢的红利。
分红从哪里来?
买基金的钱都让基金经理拿去买股票了,那么买了分红保险的钱去了哪里呢?这就要了解三个率:
A、死差率:死亡人数较预期的少,产生的盈余;
B、利差率:投资收益高于预期,产生的盈余;
C、费差率:管理费用较预期的少,产生的盈余。
以上三个,是保险公司赚钱的基础。
即“分红险的可分配盈余来源于保险公司假设的死亡率、投资收益率和费用率与实际的差异。”是不是有点绕?翻译成白话文:买这个保险的人多、死的少、投资他类赚取的收益,减去运营基础成本后的钱。
也就是说,当实际投保人群的死亡率比假设的低,或者实际投资收益高于假设的收益,保险公司就赚钱了!这些差异就是给你分红的基础资本,即=分红险可分配盈余的主要来源。
能分多少呢?
按照原保监会规定,保险公司每年至少应将分红保险可分配盈余的70%分配给客户。注意这个词——可分配盈余。
保险公司的总收益 – 税务成本 – 运营成本 – 股东收益 – 业务员佣金等=可分配盈余。
而这个最后的金额是一个非常“神秘的数字”,只有保险公司知道,最后做出来的报表,参保人是没有话语权的,所以,人家想分多少,就分多少。这个70%的比例,也就是成了一个位置数,因为任何数乘以0都是0啊!还是要看“70% X”中“X”的值。所以说:分红型保险是一种“保本——不保息”的理财型保险。
所以,油腻的老刷锅,你看到了吧,人家说不分就可以不分,这是霸王条款啊。
既然不分红,那我买它作甚?
分红型保险分为投资和保障两类。
(一)投资型分红险
保障功能相对较弱,多数只提供人身死亡和全残保障,不能附加健康险或重疾险,主要是以银保理财产品和每年保险公司开门红的年金险产品为代表。
(二)保障型分红险
和普通的人身险功能基本一致,侧重为被保险人提供保障,分红只是附带的保障功能,主要是以带分红功能的寿险产品为代表,同时可以作为主险附加一些健康险、意外险和重疾险等。
根据以上两种类型,再进行辨别:
(1)保障型分红险的保障是否满足自己的需求?如果把这笔钱进行投资和买纯保障类保险是否也可以,哪种收益更高更稳定?
(2)投资型分红险的保障都购买了哪些产品,细则里是否披露,自己承担风险的能力如何?
分红险的本质是一种“保本—— 不保息——人寿险”,所以,一定不能把“分红多寡”作为判断的依据,而应该重视如意外、疾病、养老、健康方便的保障,最后再考虑分红的问题。大部门的分红险,保障的范围小、保障额度也小,保险功能弱化,所以,如果是单纯的储蓄型分红产品,就和银行储蓄无二了。
但是如果反过来,如果利息相同,和银行合作的分红险,例如之前邮政储蓄出了一款5年期的分红险,除了基础的储蓄收益,还送保险,这样的产品就可以替代银行储蓄了。否则,还是买专门保险更划算。
保险的最根源的功能还是人生的长期规划和布局,所以,如果想靠分红险来“发家致富”是不切实际的,如果是买寿险/意外/传统类保险,建议买保额大、功能全的保险。且如果非买不可,那此类保险更适合中产以上,而非普通家庭,只有个人经济非常好、收入长期稳定、不求大额回报的情况下,才适合购买(翻译:分不分红,就撞大运吧~)
所以给普通人的建议通常是不要买分红险,费率不合算,收益率低。除非你完全缺乏投资渠道,只是为了强制储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