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原创王牌专栏,金融名家齐聚。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
截止7月25日收盘,51信用卡(02051-HK)报收8.4港元/股,已经跌破8.5港元的发行价。
上市不到两周,51信用卡股价表现确实让人一言难尽。
7月13日,号称“中国最大的线上信用卡管理平台”51信用卡正式登陆港交所。上市首日,51信用卡走势强劲,最终收涨7.06%,市值超过100亿港币。
然而帅不过三秒,风光只维持了一天。
51信用卡在上市之后,连续两个交易日持续下跌,7月18日开盘拉升,盘中一度至8.7港元高位,随后连连下挫,最低至7.85港元,收盘报8.25港元,跌3.17%,相对于8.5港元的发行价已经破发。之后几个交易日股价一直在发行价上下波动。
51信用卡上市前一天,将IPO每股发售价格定于8.5港元,位于发行价区间8.5元至11.5元的下限,发售所得款净额9.314亿港元。 同时,此次招股公开发售,51信用卡仅获87.63%认购。发售股份并没有获得足额认购。51信用卡在香港公开发售初步可供认购的股数11871000股,实际有效认购为10402500股。而这比市场对一般新经济企业的预估低太多。
51信用卡成立于2012年,最初就是一个简单的信用卡管理工具,据51信用卡透露其管理累计1.06亿张信用卡,管理中国超35%的活跃信用卡账单,所有的应用程序的注册用户人群达到8100万人,用户信用卡账单数则接近10亿。
不过51信用卡的业务不止如此,信用卡从银行挣取佣金,慢慢地用户量越来越多,信用卡金融方面的大数据建立起来,逐渐涉及其他互联网金融业务。目前,51信用卡已成为一个互金公司,信贷业务成为营收主力。旗下已拥有“51信用卡管家”、“51人品”、“51人品贷”、“给你花”等多款APP。
据招股书披露,51信用卡在2015年、2016年、2017年的收入总额依次为0.90亿元、5.71亿元、22.6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02.9%。对应的经调整后的净利润分别是-1.01亿元、0.53亿元、7.44亿元。
数据分析可得,51信用卡主要提供以上三类服务,获得的收益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来自在线信贷撮合及投资服务费、来自信用卡科技服务的信用卡科技服务费、来自在线信贷撮合及投资服务的信贷介绍服务费以及其他受益。
其中,信贷服务是51信用卡收入的主要来源。从2015年到2017年,这一项目的收入分别是0.16亿元、3.84亿元和16.27亿元,呈现爆炸式的增长,去年占比更是超过了七成。同时,招股书显示,2016年起,51信用卡开始向非信用卡人群提供贷款产品,促成金额连年增长。2017年,向非信用卡人群提供贷款占贷款金额的35.5%。
港股市场2018年上半年异常火热,迎来“IPO大潮”。但同时,港交所新股破发率居高不下,市场面临流动性趋紧。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今年上半年赴港上市的中资公司里,有13家在上市首日就跌破了发行价,占比高达68.42%。尽管僧多粥少是当前市场的共性问题,但是51信用卡这份看上去很美的财报背后隐藏的风险也不容忽视,而这也是市场所担心的地方。
首先,随着去年年底,《关于做好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整改验收工作的通知》(57号文)的下发,注定今年是行业大出清的一年。近日原定于2018年6月底完成的备案工作延期,行业未来不可控因素增多。而这一背景对51信用卡,尤其是其主要营收来源信贷撮合服务的影响都是非常不利的。51信用卡在招股书中也提到,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消费和小额贷款行业的法律法规还在不断演进,并可能会出现变动,如果网上信贷撮合和投资业务被视为违规,或者未能办理备案,那么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将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其次,而根据招股书显示的51信用卡信贷撮合及投资服务收益连年增长,而信用卡科技服务费、信贷介绍服务费的收益却在2015至2017年逐年降低。尤其是信用卡科技服务费,曾在2015年占51信用卡总收益的50.16%,贡献了一半营收,却在2017年骤降至6.19%。同时,数据显示,51信用卡的研发费用在过去三年虽有增长,但在总支出中的占比不断下降。因此监管一旦收紧,必将对其信贷撮合业务产生极大影响,而51信用卡的其他业务因为占比较少,难以起到防御效果。
还有一点, 51信用卡2017年线上信贷撮合量339亿元,过去3年复合年增长率544.7%,但是这一数据却占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规模比重不到1%。因而其距离行业龙头地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想了解更多有关贷款、信用卡、理财的小知识,关注微信公众号:有钱实验室,回复“有钱”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