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专栏作者“老七玩金融”原创作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我知道这篇文章写出来,一定又会很多人留言骂我。
但这就是目前行业所面临的事实情况。
所以我先说明下,如果你觉得受不了,可以不看的。
我在上半年其实就写过,今年一定是现金为王的一年。
现在回头看来,当时的策略还是对的。
只是自己在执行的时候,也没有完全按照这个策略去走。
结果导致目前在投的有一家平台也出现了逾期,确实有点失误了。
不过对于我来说,我在投资之前,就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也就是本金全无的准备。所以知道平台要逾期后,我也比较淡定,等它按照所公布的进度处理。
如果到时候没有按照进度来处理,那我可能就要采取其他手段了。
虽然我对我的判断力没有质疑过,但行业目前这种急转直下的情况,没有几家平台能够独善其身。以往的判断,对于目前这个行情,也已经不太适用。
最近我经常跟那些找我抱怨平台逾期或者拆散计划标的投资人说,你已经很幸运了。
看看唐小僧,再看看投之家,再看看银豆网。你投资的平台最少还没跑路,还在积极的解决问题,已经很好了。
我也建议大家,在目前这种大环境下,一定要降低自己的期望值。
我把平台出问题的几种状态,都罗列了出来,然后做了个对比,给大家一个参考吧。
正常还款>拆散标的>部分项目逾期还款>全部项目展期>清盘>跑路
一、正常还款
这个不用多说了,对于投资人来说,是最有信心和保障的。我也希望大家所有人投的平台都会正常还款。保障本金和利息都不受损失。再细的,我就不说了。
二、拆散标的
这主要是一些本身有计划类标的的项目,把计划都打破。本身的债权匹配成实际的债权。
计划类产品的运作方式我大概解释下:
平台把资产做成一个自动债权转让的模式。当你投资的标期,比如三个月到期的时候,你会自动退出,转让给下一个投资进来的投资人用户。
但目前这种大部分平台入金量都下降的情况下,这种退出就会非常慢,而且长此以往,会给很多投资人带来平台逾期的恐慌。
所以有些平台,干脆把所有的计划类全部拆散了,让投资人和借款人一一对应,这样债权就变成直投了。
当然,这对于那些本身投短期债权的投资人们是不太公平的。
当时他们为自己设计的就是短期标的,结果变成了三年,是有点难以接受的。
但目前这个情况下,不接受,也得接受的。
因为对于平台来说,要么选择拆,要么选择清盘。
投资人也可以自己选的。
还有些平台选择把债权转让的进度公开化,这也是一种选择。
因为毕竟作为平台来说,它是没有任何兜底的义务的。只要它保证借款人真实,回款有保证,如果之前没有明确说有回购协议。那么从法律上来说,平台是没有任何义务来回购的。
三、部分项目逾期还款
有些平台本身就是一对一的小额分散业务,这种平台历史的逾期其实都是自己暗自回购掉了,所以平台上就没有出现过逾期。
在目前这个环境下,投资人都不信任平台,导致没有资金流入的情况下,逾期的风险就会被放大。
简单的说,如果历史逾期本身就是5000万左右。
在10亿待收的时候,它的逾期率是5%。
那在这个时候,其实平台的利润是可以覆盖掉这部分逾期的。
如果平台的待收降到了5亿,他的逾期率就是10%了。
那这个时候,平台就不一定能够兜得住了。
所以,少部分项目出现逾期。如果债权明晰,能有明确的回款计划和进度。
时间不是太长久,那也是可以接受的。
最好是,平台对于逾期的投资人,也要有一些罚息的奖励,这样也相对来说公平一些,高收益对应的高风险。
当然,有一些平台也会从部分逾期,恶化到全部逾期,那么这种情况下,有可能是有资金占用或者其他的情况。
这个时候,可能就需要警惕了,需要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尽可能早的挽回自己的本金。
四、全部项目展期
我也看到过一些平台,把全部项目到期后全部展期6个月—1年的。
这种平台,可能本身资产大部分就是资金错配的。
所以回款根本匹配不上标的。
一旦出现目前这种行情,肯定是兑付不了的。
平台为了解决这种困境,干脆大家都不给兑付,直接展期一段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如果它真心是想兑付,会给出相应的兑付计划,并且去盘活项目,尽可能的回收资金,组织兑付。
但说实在的,我对于出现这种情况的平台,除非是抵押物足够或者实力非常雄厚,其他多半我是不太看好的。
对于有一些本身就是屌丝创业的,我是怎么都不信他能够短期内筹到那么多钱的。
五、清盘
除了少数平台选择良性清盘。
其他很多平台选择清盘,其实是平台已经到了无法正常运营的地步。特别是那种动不动按三年来清盘的平台,我是极度不看好的。
先不说它的债权是不是真实的,我只说投资人或者平台的相关人员,能不能坚持三年,都是一个问题。
资产端真实的,在清盘的中后期阶段,有可能资产端的运营成本,就超过了每个月的回款,所以越往后清,实际上有可能还是亏的。
我举个具体例子吧:
假设10亿待收的资产端,按3年清盘,每个月回款3%,总计利息本金为10.8亿。
那么每个月他需要回款3000万。
也假设他所有资产端都是一一匹配的,全是36期的资产端。
在刚开始清盘的时候,所有资产端门店的人员,基本都还健全。
那么前期的回款,应该压力是不大的。
这也是为嘛很多平台前期都能正常兑付。
可到了中后期,比如一年以后,已经回款了36%了。
在这个时候,逾期率是逐渐上升的,因为谁也不知道经济环境会不会恶化,借款人的还款意愿会不会降低。所以在那时候,可能一个月回3%,就非常困难了。
而且还有个关键因素,是如果这块的业务都是需要人工去催收的,这部分的成本,其实是固定的。
比如他一个月的门店运营催收成本就是1000万,原来的利润也是1000万。那么最早的时候,这一部分是可以抵消的。
但当待收下降的时候,门店运营催收成本其实是没有减少,而利润由于逾期的增加和待收的减少,导致回款是一定会有下降的。
有可能每个月的那1000万成本,就是回款的3000万中花了。
但你也不能不给这些人钱,因为没有他们催收,可能钱都不回来1000万。
所以清盘到后面,有可能是,当到某一个月的时候,每个月回款可能刚好够门店运营催收成本了。
而那个时候,后续的回款其实就没有意义了。
因为再这么下去,回款还不够发这些人的工资的,对于投资人来说,每个月都是负收入了。
最后的那几个月,一定会是烂尾成这个状态。
如果真心想清盘的平台,整个兑付计划,不应该超过12个月。这已经是正常催收能力范围内的极限了。
如果超出这个时间,后续的时间成本,人工成本,机会成本等等,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了。
六、跑路
这个没啥好说的,平台实际控制人跑了。投资人出了去报警立案,等着警察去侦查,没有任何太好的办法。(当然,你自己能力通天的除外)
当然,你们去闹也行,去干嘛也行,最多也就是能够加快一下办案的进度。
其他,可能还不如你找当地关系,去跟办案的JC打个招呼来的实在。这是某个维权2年的朋友告诉我的。
办案的进度,全部取决于JC的重视程度。
出事的又不是他家亲戚,凭啥给你迅速办案?又没有奖金。
最后,我不是泼大家冷水。而是希望大家能够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不要总想着自己投资出去的本金,就一定能够100%本息都能回来。
投资本身就有风险,只是因为这几年P2P行业的高速发展,让大家都淡忘了这些风险而已。
而现在的时间段,就是风险的爆发期。不可能所有人都能全身而退,总有一些人会受到损失。
而你自己为什么会受到损失,你也应该自己检讨一下。
是不是太过于相信第三方或者广告媒体了,或是太过于相信它的背书或者高管团队了。
P2P目前这个环境,不是我们某一个人能够决定的,也不是某个媒体就能够引导的,我们大家都没有这个能量。
也不是媒体说谁有问题谁就有问题。真有这个能力,谁还去写文章,去预测下一期彩票出啥不就好了。
这明显是上层的决策导向和一部分浑水摸鱼的人出问题导致的。一方面出问题不可怕,但多个方面都出问题叠加在一起,那就有点可怕了。
好消息是,目前各地的金融办也发文,意思还是希望这个行业趋于稳定,不要出现系统性风险。
可能不久后,会有更加明确的行文出来。
到那个时候,可能投资人的心才会安定一些。
市场大环境才会变得好起来。
对待自己投资的平台出问题,还是需要理性一点。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能够回来更多的本金才是最重要的。
更不要因为投资失误影响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和正常生活。
那就真得不偿失了。
毕竟,生活还是要继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