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专栏作者“财妹钱铺”原创作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近期网贷平台的雷潮,比以往都要更为惨烈。
曝雷平台激增、行业风险事件频发、投资人恐慌,这些都将网贷行业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更有很多外行人、无良借款人、无良媒体纷纷唱空整个行业,使得更多投资人陷入恐慌,导致很多平台因为扛不住流动性风险而选择清盘。
在全民恐慌下,很多人来问我,P2P是不是要完蛋了?
被不良分子利用的恐慌心理
现在投资人纷纷撤出资金,有点像2011年日本大地震引爆的中国人抢着买盐的既视感,一样的恐慌,一样的无厘头。
恐慌的心理源于舆论,而这些舆论主要来源于无良媒体和网贷老赖。
对于很多自媒体而言,流量即是王道,利用不实预警文敲诈网贷平台,或者捏造一篇唱衰行业的文章,利用投资人的恐慌心理而得到大量的阅读和增粉。
无疑,文章是一篇传播性很强的文章,但这种吃着人血馒头的文章是缺乏道德、良知的文章。
再则,很多老赖也在背后狂黑平台,在他们看来,把平台黑倒了,就可以不用还钱了,所以我们就能看到一堆可恶的老赖毫无道德地散布各种谣言。
很多打着P2P旗号,实则是庞氏骗局的平台因为无法做到“借新还旧”而爆雷,这些恰好被各种无良媒体、黑心老赖用来抹黑整个行业。
这一切的舆论让投资人纷纷陷入恐慌,恐慌心理不停发酵,愣是把一堆网贷平台给挤兑死了!
从心理学上,因为这种舆论对投资人的财产构成了威胁,导致很多投资人对这些流言和谣言做出了错误评估,对威胁放大,觉得对自己的钱丧失控制权,恐慌心理油然而生。
可能最近很多人都担心自己投资的钱没了吧?
但是,过度的恐慌反应,往往会导致更为严重的消极后果。也正是因为群体性的恐慌心理才把一个个正规运营的平台给挤兑死。
在金融领域,如果一个平台遭遇集中兑付,就会面临流动性危机,就算是银行也是可能倒闭的,更何况是P2P。
疯狂提现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得原本运营良好的平台也受到影响。一旦平台无法抵抗住流动性风险,就落下一个清盘、逾期的结局。
最终,投资人和平台落个双输的局面,而无良媒体却得意洋洋称“老子就是预言家”和黑心无赖自称“借的钱也可以凭本事不用还”。
想想那年,非典时老百姓抢醋、日本地震时老百姓抢盐,是不是有点愚蠢?或许过了一段时间,回看目前的情况,也一样觉得愚蠢。
道路曲折前景可期
只有摆脱恐慌心理,站在上帝视角来分析网贷行业,才能得出一个客观的结论。
看看近期爆雷、逾期的平台,主要是一些有违规业务的平台,特别有资金池、自融的业务的平台。
我今天还听朋友讲,东南沿海有一些财团(我就不点名了),将自己包装成上市公司,然后以入股P2P平台的名义,跟P2P平台签下对赌协议,要求P2P要放款给自己的供应链企业。
结果P2P平台完成放款业绩了,这些躲在背后的财团一看差不多了,直接卷款跑路。
这样一来,比如这些骗子注资了5000万在P2P,实际上让P2P放款给自己的供应链企业有1.5亿元,这些所谓的上下游供应链关系的企业,实际上都是自己控制的空壳公司。
这些丧尽天良的资金掮客,就这样布下一个天仙局,坑害了理财人群,也抹黑了P2P行业。最近雷掉的永利宝,就是这种天仙局的典型例子。
不谈这些行业搅屎棍导致的行业动荡,哪怕正规在做P2P的平台,停止运营良性退出也是正常的,优胜劣汰是所有行业发展所遵循的规律。
毕竟互联网金融的获客方式跟传统金融机构不一样,很强调平台的运营能力,如果运营能力差,自然就只能出局。
类似这种情况是行业自然出清的正常阶段,即便保险业、银行业也同样经历过行业振荡期。所以,不能因为出现了问题就一味地否认它。
作为传统金融的有效补充,在支持实体经济、服务小微企业这件事上,网贷行业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另外,网贷行业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投资渠道。
有需求必然就有市场,这就是P2P发展的土壤。
网贷平台为借款人和投资人提供了一个信息中介,承担的是撮合成交的角色,而目前爆雷的问题根源是很多平台没有坚守 P2P模式,私自涉足了很多违规业务所带来的问题。
经过最近一段时间的大浪淘沙之后,行业内的多数平台必然会更加坚定了合规发展的目标,不断调整业务,以贴近监管要求。
如果因为一些骗子和不合规的玩家,而抹杀整个互金行业的价值,是不是就中了那些不安好心的人的圈套呢?
网贷行业利好消息
网贷行业经历这次爆雷潮,无论是监管层、互金协会,还是平台自身,都意识到存在的问题,也纷纷采取措施来稳定局面。
在本月初,监管层面已经传出风声,称将尽快出台验收新规定。
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备案验收细则,这将有效规避之前因备案标准不统一而存在的市场隐患。
另外,最近我们也能看到各地的互金协会纷纷发声。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呼吁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这对出台相关规定、提升行业资产质量、提高风控措施都有实际意义。
北京互金协会也呼吁各成员单位推动建立风险管理联盟,促进机构协同发展。同时,特别强调打击恶意自媒体中伤敲诈行为。
深圳互金协会再度联合区金融办举办座谈会,要求网贷平台持续开展自查整改。
广州互金协会也在推进一些具体工作,比如联合行业会员与相关平台签订规范经营的自律公约,提振行业正能量。
互金协会的密集发声就是在释放明确信号:网贷行业是属于合法的,投资人的权益是受到保护的。
在平台方面,各大平台也从合规性和用户利益保护角度进行产品调整,将原本涉及债权转让、期限错配的业务回归原始标的,降低流动性风险带来的影响。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投资人愤愤不平,觉得平台调整业务形式是耍流氓,但平台做出这种调整其实是对投资人更为妥当的保护。
但只有这么做,平台才能更安全地运营,投资人才能拿到本金和利息,这可以说是“双赢”的操作。
投资人怎么做?
在投资的过程中,无论任何时候,都要敬畏风险。
说实话,很多人网贷投资人都是闭眼玩家,只看预期收益,不看标的信息和合同就完成投资。
另外,很多投资人投了一个平台后就不再管了,这很容易让人忽视风险的存在。
在我看来,投资平台每过一段时间就要重新审视一下我们投资的平台。行业在发展,平台在发展,我们对风险的认知更要随之升级。
对于投资人而言,要加强学习,要学会“敬畏风险”,说难听点就是要怂。对我而言,我很庆幸我在这波雷潮中暂时没有踩雷,或许是因为我比较怂吧,一直敬畏金融风险。
在现阶段,投资人在敬畏风险的同时,更要做到不信谣、不造谣,不要成为无良媒体、黑心老赖的帮凶,更不要把自己坑进去。
当前的P2P市场,如果投资人不恐慌不挤兑,爆雷潮自然就会消停。
恐慌或许不会无缘无故出现,但常识的匮乏却很容易成为恐慌的帮凶,最终把自己也一起埋葬,最后害死自己的,可能是自己的口水。
投资人目前需要做的事,就是给予行业信心,理性分析投资平台的情况,而不是恐慌地加入挤兑行列。不为其他,只为自己投资的钱,就该保持理智。
在这场雷暴雨中,已经看到了监管层、社会组织、平台甚至投资人在积极行动起来,我相信经过洗牌的P2P行业将会迎来光明,从而使得投资人的资金更安全。
在我看来,未来P2P依然可以投资。
想了解更多有关贷款、信用卡、理财的小知识,关注微信公众号:有钱实验室,回复“有钱”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