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围绕一些人心中的疑问:P2P还有未来吗?
这个故事的参与者有四方:监管、P2P平台,投资人和借款人。
一次备案
故事得从监管的备案讲起,因为监管备案是其他三方的行动指南。
2017年银监会发布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备案登记管理指引》,原定于今年6月完成备案整改。
P2P平台们卯足了劲去根据监管指引去完成备案合规,包括银行存管、增值业务电信业务许可证、ICP认证以及网贷平台信息中介定位、备案登记、平台信息披露、平台借款上限等各项硬性规定的内容。
在整改过程中,一部分不合规,运营能力不强,实力背景不够强,和本身规模小、经营时间不长的平台以失联跑路或者清盘的方式倒下了。
很多选择主动清盘的平台,都会在公告中提到,备案合规难度大、借款上限的规定让平台获客难、运营成本高、利润薄...平台难以为继,所以清盘。
可留下来的,也不是完全没问题。
P2P在中国已经发展了十余年,一些平台在“互联网金融”帽子的加持下,打着P2P的口号玩起了庞氏骗局,e租宝就是个例子,另外还有自融、资金池、假标、活期等各种不合规的玩法,P2P创新过度,存量风险巨大。
银保监会官员表示,到底市场上的P2P有多少可以留下来说不准,但按照信息中介撮合的定位,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整治,留下真正符合做信息、撮合中介的一类机构。
二次备案
积累了十几年的问题,不能在6月前完成整改,于是,备案延期了。央行官网发布消息,P2P清理整顿时间延长至明年6月。
原以为过了6月,就可以松口气的平台,开始撑不住了。
前期的合规工作已经让它们元气大伤,现在期限延长,备案细则不定,再加上本身在合规和运营上存在问题,选择放弃挣扎,稍好点的清盘,问题大的直接跑路。
6月备案延期和800亿平台唐小僧的暴雷,把之前的雷潮推向了另一个高度。
以前的问题平台主要集中在尾部,但现在中部及以上的平台也开始频繁暴雷了,如继唐小僧之后的高返平台联壁金融,还有一些百亿级平台如牛板金、君融贷、投之家、银豆网等。
当投资人看到自己投的平台接二连三的暴雷,哪怕是在网贷评级榜上有名的也没有幸免,再加上投之家出事牵出巨大骗局,投资人的心态彻底崩了,对行业失去了信心。
要知道,市场经营活动的主体是人,当人对行业失去信心时,才是最大的灾难。
投资人找机会撤出资金,借款人看到跑路的平台心存侥幸,老赖多了,平台资金流动性紧张,一些头部平台也出现逾期。
多米诺骨牌倒下,每天都能听到轰隆隆的雷声,据不完全统计,7月最多的一天有12家平台出问题。
一些老赖和黑子对平台的恶意攻击,加上谣言散布,对整个行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于是,监管坐不住了。
行业向好,黎明前的黑暗
备案延期的初衷,是想消耗掉市场上的存量风险,把不合规的平台逐步清出。没想到市场反应太大,波及到了一些还算正规的平台,还消耗掉了人对市场的信心。
不行,得先稳稳。
7月16日传出消息,银保监会将尽快落实网贷备案验收的细则,初步预计187条,7—8月份出来。
这则消息,又给了一些还在挣扎徘徊的平台一些希望,我是不是可以撑到备案细则出来,看看自己离合规差了多少。当然,那些差得太远的,还是自动退出为好。
在流动性风险集中爆发的时候,中国互金协会以及很多地方的互金协会也开始发声,倡导P2P平台有序退出,妥善度过行业风险期。
中国互金协会呼吁,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打击恶意逃废债等行为的力度,维护规范合同的存续效力;退出机构应增强透明度,避免加剧投资人恐慌情绪。
北京互金协会专门提到了要打击恶意自媒体中伤敲诈行为,提示金融消费者要遵循契约精神,依法履约,遵守合同对期限的规定。
深圳互金协会对P2P平台退出程序做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做好沟通,最大限度保障出借人合法利益。
上海互金协会则发布了国内首部省级网贷合规参考书,将为网贷机构合规经营提供参考。
......
可以看到,监管也在积极对行业做出正面的引导。
这里的备案故事要结束了,但现实生活中备案还在继续。
虽然我们外边看到的是一片乱象,但网贷行业已进入自我净化期,正加速优胜劣汰。在这一轮洗牌潮中,那些不符合信息中介定位的平台,迟早会被淘汰的。
P2P是为普惠金融而生,它的存在解决了借款方与放贷机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帮助很多个人及小微企业融到资金。在未来,也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还是合规发展。
所以,对于那些符合备案要求、或离备案要求差得不多的平台,活下去,就有希望。
一些平台为了生存也做了业务和战略调整,如不做打散集合标、展期争取缓冲时间,寻求并购重组等。
作为吃瓜群众的我们,要保持投资理性,不要制造恐慌,散布谣言,相信行业向好的。
当然,如果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就要拿起法律的武器,去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