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以来,P2P行业遇到了不小的挫折,停业及问题平台的数量为近两年来的一个高峰,其中还有交易额几百亿、待收几十亿的中型平台。一时间,本就脆弱的投资人心惊胆战,恐慌情绪有所蔓延,不少媒体看热闹不嫌事大,平台则承受了较大资金外溢压力,对下一步也比较迷惘。
这次“爆雷潮”触发的时间点,恰好是监管原定P2P备案的时间截点。2016年监管开启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后延期一年,要求平台最晚2018年6月完成整改。过去一年,监管之剑对平台形成巨大压力,但也是巨大的希望,多数平台都投入了大量时间和人力物力整改,努力合规,盼着创业多年,到6月可以熬出头。备案就有合法身份和公信力,还有经过监管淘汰,剩者为王,能瓜分更多的资产端、流量和用户……
然鹅,监管却爽约了!最新监管意见,P2P行业还要1到2年的时间逐步释放风险。等于很多平台拼尽全力,以为到终点了,发现那是另外一场马拉松的起点。
在监管高要求、高门槛之下,过去一年确实有不少整改难度大、实力不足的平台良性清盘,或转行,这可能是监管希望看到的情况。但一年后,行业仍然有超过1800家平台,去担保化、投资人教育、资产合规等都还未完成,还有大约1000家没有银行存管,监管预期的风险释放远未完成。这时候按计划备案,将会有大量平台遭取缔,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势必伤及相关投资人。所以,监管选择加强整治,风险释放继续交由市场去完成,这个过程估计需要1到2年。
笔者认为,未来1到2年P2P行业可能会延续2016年以来的态势,以合规为主题,不合规及经营不善平台继续退出,释放风险,大浪淘沙,剩者为王。
6月份以来的这波“爆雷潮”,和备案预期的落空也有很大关系。很多平台的借款逾期率本身不低,去担保化没有完成,各种形式垫付的压力很大。本来指望着扛一下到备案呢。备案延期,投资人心理不踏实,资金流出就会增加;一些借款人也会想,平台没有合法化,国家反暴力催收,钱不还是不是也没事?!这样,部分平台逾期增加,投资人提现也增加,如果再遇到其他问题平台传递过来的恐慌提现,流动资金就扛不住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建议其实还是老调子:作为平台要拥抱监管。真正有志于普惠金融、用心创业的平台,应该都明白这是常识:合规才能长久存活。还有短期比较紧要的事情是,行业平台淘汰增加导致投资人情绪波动,对其他平台会造成流动性压力,增强流动资金是很重要的。我们看到6月尽管问题平台增加,行业获得大笔融资的平台也不少,侧面说明了资本对行业的信心。而长期看,平台之间还要拼经营水平,获得稳定的资产端,抓好风控水平,做好用户运营,与投资人建立深层互信,有一批深入了解和信任平台、在大环境变化时淡定从容的大户作为压舱石,这些都是必要的。
作为投资人也要拥抱监管。P2P行业目前平均年化收益率不到10%,而一些高返平台,综合下来年化收益率百分之几十,投资人肯定也心知肚明游戏不可持续;还有庞氏、自融平台伪装成P2P,很多投资人也知道。只不过贪图高收益,都想着在爆雷前下车。
对于大部分投资人来说,资金银行直接存管(注意是直接存管)、借款小额分散、严格按监管的目录进行信息披露,还有不做监管禁止的现金贷、首付贷、校园贷等业务,远离自融等监管13条红线,这些是大家判断平台的前提。投资人也要拥抱监管,不碰不合规平台。无视规则贪图羊毛,薅的时候闷声发大财,是不是也应该做好爆雷的心理准备?
严格地合规化,能有效预防平台的道德风险(很多人说银行存管没用,你来定规则,说一条更有用的措施?),例如卷款跑路。但合规不能避免经营风险,合规的企业倒闭不是正常的吗?可以看平台的资质、第三方的评定、业务类型、风控水平、技术实力等方面,综合选择平台。
虽然会承受部分自身用户的资金流出压力,但是同样会有很多不愿离开P2P的避险资金流入头部平台,一减一加,所以这一波爆雷潮对头部平台的影响相对是比较小的。笔者认为,头部的老平台,在品牌和公信力、用户黏度、资金实力、危机公关和用户运营的经验,还有资产端的积累等方面,更容易渡过当前的用户信任危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平台居安思危,发力优质资产端和科技水平,这无疑是非常好的。
最后想说,我国仍然有大量中小微企业和个人经常有小额的资金需求,普惠金融任重道远,这个市场仍然很广阔。所以尽管平台淘汰和风险释放过程在发生,但行业的前景不用悲观。
来源:大理宋氏
想了解更多有关贷款、信用卡、理财的小知识,关注微信公众号:有钱实验室,回复“有钱”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