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审计署审计长胡泽君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做了《国务院关于2017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值得注意的是,胡泽君在报告中着重指出,审计署抽查60家“现金贷”机构发现,其中40家无从业资质,有的以学生为主要客户,存在较大隐患。小编发现,抽样中三分之二的平台均无从业资质,由此,现金贷行业的合规情况可见一斑。
万亿市场 引人试水
虽然合规路漫漫,但是现金贷的市场份额令人咋舌。
3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18年2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2月,住户部门贷款累计增加1.18万亿元,短期贷款累计增加2637亿元,而去年1-2的短期贷款累计仅427亿元。
据华尔街见闻援引彭博报道称,蚂蚁金服的消费贷规模已经达到6000亿元,花呗用户平均每个月借款约700元,借呗用户约3000元;蚂蚁金服的消费者贷款额度,已是中国建设银行的近3.7倍。
在美上市的互金公司趣店,2017年全年的营收、净利润同比均上涨超过200%,去年四季度的总营收同比增长108%,净利润增长80%,逊于全年增速,但在监管收紧、舆论冲击之下,仍取得大幅增长。
如此巨大的市场蛋糕,怎能不引英雄折腰。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截止2018年初,北京、上海、深圳、厦门、杭州五个地区的主流现金贷平台总数高达646家。
激流之下,必藏暗礁
在现金贷业务规模破万亿的同时,其信息安全、暴力催缴、高利息率等问题再度引发舆论关注,这也是现金贷发展背后的风险隐患。
小编在手机应用商店中发现,贷款类APP的宣传语中大部分都包含了“极速贷款”“零门槛”“凭借身份证就能申请”等字眼以博取投资者的吸引力。
业内人士透露,现金贷平台坏账率极高,依靠暴利覆盖风险。部分平台放款随意,借款人只需要输入简单信息和提供部分授权即可,行业坏账率普遍在20%以上。
强势监管,现金贷开始急刹车
面对现金贷行业近乎疯狂的增长,领导层终对现金贷划出红线。2017年4月7日发布的《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做好现金贷业务活动的清理整顿工作”,首次提及对于现金贷业务的整顿。
2018年6月份开始领导层开始连连动作。
6月4日,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发布《关于变相收取砍头息的风险提示函》,称近期接到多起投诉,某些平台通过出售会员卡、会员服务的形式,由借款人的借款本金中一次性扣取费用。该文件提及的业务即是对上述提请监管业务之一。
6月7日,有关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互金专项整治办”)下发的《关于提请对部分“现金贷”平台加强监管的函》传出,要求清理整顿手机“回租贷”、贷款过程中搭售其他商品、通过虚假购物再转卖放贷等变相开展的“现金贷”业务。
中国互金协会于6月12日发布《关于防范变相“现金贷”业务风险》的通知后,6月14日,广州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防范变相“现金贷”业务风险的提示》(穗互金协函【2018】20号),再次提醒会员单位及相关机构应合规审慎经营,广大金融消费者应理性借贷,谨慎选择合规放贷机构。
关注微信公号有钱实验室(youqianlab),学习赚钱干货,探索赚钱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