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马齐喑究可哀:
最近投资市场阴云密布,先是股市萎靡不振,一路下跌:
接着,金融新宠币圈也是一片惨绿,老大哥比特币带领各种币一路滚下山坡:
随后,互金圈也爆雷了,“上市系”钱满仓预期后爆雷,涉及45767名投资人资金收不回:
这是一家开在住宅楼里的小公司,就这么点地方这么点人,近5w投资人事前没做过实地调查就敢把钱投进去?
看样子风景没有哪一边是好的,昨晚上美联储如期加息,美股在假装坚挺了大半夜后,尾盘闪崩,一改过去加息落地即刻反弹的套路,让不少经验主义者受伤不已。
笔者在前天推文《当你在看热闹,别人却在寻找机遇?》中提到,因美国玩得是紧货币+贸易战,美元在世界范围内收紧,可能导致各国政府跟随紧货币政策,利空各类风险资产。这种时候,就该去做空。目前看,这个预判还是比较有效的。
二、好吧,钱都去哪儿了?
金融大环境看不见摸不着,但身处其中的我们,却能从周围发生的种种迹象,知其冷暖。
虽然监管趋严,货币政策偏紧,但钱并没有消失,只是借用钱的成本变高了;即使是当前偏紧的货币政策,也只是让货币总量扩张速度减缓,而不是让它负增长。
也就是说:钱没有减少,也没有停止扩张,只是它的流动性变得弱了,从过去的水变成了现在的粥状。
另外,伴随着利息的提高,也使得一些信用好的资产、机构或个人,成为资金的洄水潭,比如核心地段房地产、定增收益高的金边债券、高成长公司的股权……
于是冰火两重天,一边旱死,一边涝死,承担得起更高利息、有相对安全的资产,毕竟是少数,资金只好赖着不走,甚至踢都踢不走。
至于涝死的,不过是资源利用不够充分的劣质配置,这轮洗牌后,被锁在不恰当位置的因子释放出来形成新的组织,何乐而不为?森林大火反而促成下一轮欣欣向荣。
三、这轮周期中该干什么?
这轮经济周期中,消费领域就剩下衣食住行药的刚需比较有保障了,其他可有可无的,需求相对降低。过去宽松时候能去游山玩水的,现在只能宅在家里了;以前需求旺盛加班加点赶工,现在可以节奏放缓享受生活。利用网络传播的娱乐产业,反而会在本轮周期中获益,看看最近如火如荼的《偶像练习生》,也算是经济规律的现象级表达。
至于投资,除了投头部资源外,还要学会择时。风险是涨出来的,机会是跌出来的。这轮股、币、P圈三杀,是加息后,最后一轮恐慌盘出清,阶段性底部即将出现,可以做做短线操作。预计机会窗口在7、8月份,9月又是美联储加息时点,届时又要先回避,等靴子落地再看情况。
冬季的时候练内功、跑长跑,做好厚积薄发。尤其是金融业,现在P2P的传统模式走不通了,备案到底要搞成啥样,没人说得清,不如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行业的本质是什么?
中国式管理经常出一些伪命题,典型的,就是“既……又……”语式。这经常是违背规律的。作为银行体系的补充,P2P担负着给信用等级不高的个体贷款的任务,收取更高利息的同时自然担负更高的风险,如果纯粹是信息中介平台,完全靠征信系统来对失信人进行惩罚,那平台有何优势可言?况且对失信人的惩罚是非刑事的,对于走投无路,社会底层毫无希望的人来说,失信人的负面标签和代价,远没有那笔钱重要。
如果所有风控都被政策限制在“事前审慎”这一环节,那么事前借贷的所有信息,都有可能失真。因为市场巨大,就有专业机构进来,帮助借款人绕过监管骗贷。反正事后违约的成本低,这种情况在2015年前是完成产业链的。
如何对违约、失信人进行追究,是绕不过的话题,目前这个锅暂时甩给担保、保险公司,用量来覆盖坏账。但这种“严进宽出”的游戏规则一旦被市场广泛知晓,势必形成制度毒瘤,不断扩张侵蚀整个行业,引发中国式的“次贷危机”。
以个人的经验看,对失信人采取某种不伤及其基本生存线的强迫还款机制,从银行一端强制执行还款义务,恐怕是可行的路径。今天先抛砖引玉,提出一个思路,分寸拿捏及具体细节,还有待讨论。
关注微信公号有钱实验室(youqianlab),学习赚钱干货,探索赚钱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