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专栏作者“首财之道”原创作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 01 /
前两天参加了个小型创业趴,跟大家聊天的时候,正好聊到小本生意。
有个朋友给自己退休在家的爸妈出资2万,帮他们开了个便利店,16小时营业的那种(7:00~23:00营业)。
因为朋友爸妈正好是住在小区出入门的一楼(开放式的阳台),每天都能见到不少人匆匆忙忙赶着上班,人流量肯定是有保证的。
于是,朋友就索性利用这个优势,直接帮爸妈在室内开了店。
因为是在家里做买卖,所以像房租,还有部分设备的投入成本就省了,前期投入少花了三五万。
便利店里,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小零食等之外,像早餐、便当、代寄/存快递等一类的“升级便利”,他们也都一并承包了。
当然,兼卖早餐、便当,这主要是我那朋友的想法。
她观察了,每天一大早赶着上班,不吃早饭、没时间准备午饭的年轻人不在少数。正好他老爸早些年当过招待所里的大厨,所以早餐、便当这种事不在话下,无非就是一次性多做点,正好卖给那些需要的人~
像公司园区里的7-11,一天的销售额就能飙到6万,主要是依靠的就是包子、便当餐。
所以,我那朋友的爸妈靠着开便利店,顺道卖早餐包子、午餐便当,一个月差不多赚了1万块,两个多月就回了本。
堪称越老越能赚的典范啦!
/ 02 /
其实,朋友她也是普通的公司白领,跟大多数人一样,没啥专长。
但她厉害的一点就是,很有延伸思维,很会做“加法”。
这年头,涌现新的行业已经很难很难了,几乎个个行业都有巨头在垄断,像约车界的出租车公司、电商界的阿里……
普通人没有资源,想要从0到1,在新的行业里杀出一条路子,实在有点难。
最捷径的方式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在巨人的基础上深耕细作和升级优化。说白了就是从1叠加到100的思维。
▎就拿打车来说吧。滴滴打车对比出租车,两者的行业属性没差,都算是一种约车模型。
只不过,在出租车这一行日渐衰退时,滴滴和美团升级了约车形式,将线下的挥手招车,升级成线上的网络约车。
针对目前的互联网+模式,很明显,网约车更方便,更讨喜啊。
难怪,美团也争着抢着要在全国铺设网约打车。
▎除此之外,电商界的发展也是这样。
淘宝算是在国内电商界的老大了,硬碰硬的话几乎就是找死。
但所谓,规模越庞大,问题暴露的也越多,比如淘宝假货。
虽然淘宝一直高喊着要打假,但效果咋样,咱也都是心知肚明……毕竟巨头业务忙,枝叶散的太广,管不住啊。
所以“假货”这点,对其他人/平台来说算是一个契机。
后来出现的电商品牌——网易考拉其实就在“淘宝”的基础之上做了优化,做了加法,专注于做正品海淘罢了。
省去了淘宝那煎熬的数十年,仅仅3年,就熬成了凤凰。现在靠着跨境电商,过得也蛮滋润的。
/ 03 /
未来5年,普通人要想赚到钱该怎么办?
还是我上面说到的那样:对于普通人来说,想要从0到1,走上人生巅峰,真的很难。但从1到100就不一样了,我们可以在原有的行业里,精耕细作、升级优化,这样实现大的飞跃会容易很多。
实际上,中国的发展情况已经从增量经济转向存量经济了,也就是说,未来赚钱靠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换句话就是行业精细和升级。
就像小财女一开始说到的便利店,它背后隐藏的“升级”模式,是很容易复制的。
这无非就是在一个行业里的深耕细作,充分挖掘行业背后利润市场的结果。
如果选择了服务业,那就把服务提升到极致。
如果选择了食品业,那就只做好一道菜或一类菜。
物以稀为贵,同样的,物也以精(细)为贵。
说到这我倒想起来,我家附近有家面馆,其他什么都不卖,只卖黄鱼面。
每天一早就炖黄鱼汤,早上10点营业,晚上8点下班,生意好得不得了。
都说餐饮不好做,可这家老板,却做的比谁都红火,说白了,还是在于对既定业务(面条)的精细化与升级操作。
行业衰退并不可怕,未来10年,依旧会有不少风口,新行业的涌现需要漫长时间,但精耕细作、不断升级会是最有效、最省劲儿的赚钱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