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来了个小公司,做员工宿舍,签的一年租赁合同,即将到期。
租金让他们年付的,哈哈哈,当然,也让了一点价格,互利共赢。
今年不签了,我赶紧把什么58同城啊,赶集,咸鱼全部挂上,中介也给挂上了,随着合同到期,感受就是一个,焦虑啊。。。
就跟我们投资P2P,资金站岗是同一个感受。
房屋空置,亏的慌啊,一天亏掉一年租金的0.3%。
我的期望是,我若是预期空置一个月,那我不如折价10%挂出去啦,赶紧来人嘛,价格好谈!
这期间有一些房屋托管方给我打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所谓房屋托管,就是要对我的房子叮叮当当改造一下,再给他们免除一个月房租,由他们对外出租,给我固定租金,好像也挺好的?
尤其像我们玩P2P的,直接付我全部租金,一年到期实际能到手租金的110%+的资金,感觉还不错哟。
现在从原始个人二房东1.0时代,升级到了公司机构二房东2.0?
如果再通过金融机构融资,贷款收房,房东折价10%拿下,去掉5%改造费用,最后溢价30%放给租客,中间差价,就有35%了!
哪怕去掉借款利息20%,剩下的15%都是白赚的,简直就是空手套白狼,哈哈!
或者换个角度看,P2P公司给这些租赁场景的资产放款,也好像是很不错的选择?
这业务不错,小伟就深入探究了一下这种托管模式原理。
业务模式
一般来说,房屋托管租赁,分为长租或者短租。
就是说你租给二房东2.0的房子,有可能被直接包装转租,也有可能被包装做成小旅馆,短期出租!
短租民宿解决的是旅居需求,长租面临的是生活场景,市场容量更大。
长租公寓指的是租期为一年,按月为单位支付房租,规范化标准化地对房源进行系统装修和家具家电配置的房屋租赁方式。
不同于传统中介,长租公寓更能满足租户标准规范的租住需求。
在政策利好和海量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创业公司、房地产中介、房地产开发商、酒店运营商等各类市场主体争相涌入。
运营方与房东签订长期合同,需要一次性或者分期支付约定租金。
同时对房屋进行改造,通过大批量采购,统一设计装修风格,降低装修成本,增强吸引力的同时也能带来一定的租金溢价空间。
而租房的常见规则是“押一付三”,在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就意味着,一次需要拿出上万的资金,对于刚工作的年轻人来说,压力又实在有点大。
这样的背景下,运营方、即B端的租金垫付、批量采购,还有租赁方、即C端规范化的租赁分期,已经形成了非常漂亮的一个金融场景,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租房难,资金短缺的痛点。
最关键的是,种运营模式,看似是个非常安全的场景。
B端借款的批量采购和房东租金垫付,使用未来出租获得的租金进行还款,如果B端跑路或者运营不善,出资平台至少都是可以处理房屋使用权,或者自行运营,固定资产的运营权做抵押,还是比较保险的。
C端借款租房,存在部分押金,如果出现坏账不还款情况,可以扣除当月押金部分作为月租,让其退租。
难道真的是100%无坏账模式?
那为什么没见到大批量的P2P平台来开拓这块市场呢?
风控模式:
之前有朋友跟我提到,XX好地,这个平台,是做这种房屋租赁资产业务的平台,信息透明,可信度高,比较靠谱。
然而信息透明,就一定靠谱了吗,了解其中风险了吗?
风险控制,才是一个平台靠谱程度的核心。
房产中介,占了长租公寓B端的大头。
由于中介市场还是比较混乱,而且中介公司并不懂风险控制。
借给C端的钱,除了资金成本费用以外,还要交一部分中介费用,有的平台与B端合作,由于担心其资质实力,还需要担保方加入,层层盘剥下来,留给资金方的利润就非常低了。
而且押一付三的支付模式,好像也不是非常适用,一旦出现场景竞争,押一付一,甚至无抵押租房,都是更优的选择。
而且C端的租房分期,动辄上万的费用,一旦逾期坏账,对于金融机构的冲击还是比较大的。
而且会存在B端伪造C端租房合同,把相对低廉的租房分期资金当作融资渠道,故意骗贷的情况。
从收益覆盖风险的角度来看,对比各路消费金融来说,租房分期,确实没有什么竞争力。
那么B端借款的风险就可控了吗?
和C端类似,B端主要风险还是运营风险和欺诈风险,房源积压、亏损倒闭的情况时有发生。
资金链断裂,也是B端最大的风险之一,由于长租公寓回款周期长,回款慢,盈利时期比较偏后,如果再加上扩张的成本,资金流是非常紧张的。
如果资金链断裂,那么后续经营肯定会出现问题,甚至租客大量退租的情况。
此时B端公司急需资金端资金的补充,此时就会比较尴尬,借呢,是让它借新还旧,风险剧增。不借呢,运营商肯定立马死掉,留下的烂摊子,还是得找接盘侠来收拾,亏是肯定的。
甚至还会出现,B端倒闭,房东收房,租客一边被赶出来,一边还要交着租金分期款项的情况。
也许,发掘更好的资产,还需要更长时间的深耕。
所以,看似空手套白狼的生意,100%可控无坏账的资产,其实没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