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贷款大家已经不再陌生,甚至非常熟悉,几乎大多数的青年人买房都有房贷经历,生意人寻求资金周转的都有商贷的经历,甚至大学生也都有透支信用卡,和各种网络贷的经历。
而且我们还经常会接到推荐贷款的电话,问你有没有资金需求,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贷款呢,今天吉姆根据自身的经历谈下对贷款的感受和感悟。
吉姆的贷款经历:
1.大一下学期的时候办了信用卡额度是3000元,取现和刷卡各1500元,也就是说吉姆从此进入了负债的生活,并且从未间断,每次都是只还最低还款额,直到大学毕业(四年制本科)拿到毕业证书那天,这张信用卡负债2900元。
2.工作第一年以后这张信用卡额度是12000元,吉姆负债11800元,主要是用在买手机和个人消费上。
3.工作第二年以后这张卡的额度是34000元,吉姆负债是15000元,主要是买手机(2个人的)。
4.工作第三年以后这张卡的额度是65000元,吉姆负债65000元,除此之外吉姆欠了亲戚朋友18万和银行30万,主要是因为买房了。
5.工作四年后,吉姆的负债是,信用卡13万(多张信用卡),商业贷款16万(利息超高,如平安),房贷30万,因为这一年买车并且结婚了,并且经常出入酒吧和KTV,无论是家人还是朋友出手都非常大方,自我感觉良好(实际上已经病入膏肓)。
6.工作五年后,吉姆的负债是信用卡17万(多张信用卡),商业贷款13万(利息超高,如平安),网络贷款9万,房贷29万。
这一年因为收入突然减低,没有办法维持贷款的正常还款,拆东墙补西墙,甚至是贷款还贷款,越滚越大,越滚越累,并且因为没隔几天就要还一个贷款,吉姆根本没心思上班,恶性循环,越是没钱还越赚不到钱。
吉姆为什么会有如此糟糕的经历,分析如下:
吉姆的糟糕经历是从大学里的第一张信用卡开始的,家里给了足够的生活费为什么还要办信用卡,有几个原因,第一同学推销办卡,于是就办了,但是没有准备使用这张卡。
第二家里给生活费的方式不是固定每个月给固定的金额,吉姆没钱了就给家里打电话,家里给卡里打2000、3000、等,用完再管家里要,不是按月给(这使得吉姆丧失对资金的规划,也从来没有使用计划,用完就管家里要,吉姆的恶习养成),
又一次吉姆看了一篇关于美国消费观的文章——鼓励提前消费、提前享受,那次吉姆一个月花了3000元,自己也觉得花太多,不好跟家里要钱。
于是信用卡开通了,先花呗,过段时间管家里要钱换上就是了,恶习一旦养成往往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大学期间直到大学毕业信用卡始终没有还清过,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吉姆在大学期间恶习带到了社会生活中,工作了,信用卡额度提高了好多倍,各种贷款的途经也很多,很方便,吉姆不能控制自己,一直沉迷于这样的生活中,感觉信用卡的钱就是自己的,花了不用还似的。
前三年工作还算顺利,一年也能赚个十几二十万左右,泡沫似乎也没献出来,第四年换工作了,收入大大降低,入不敷出。
吉姆越欠越多,没心思老老实实上班,一心只想挣大钱挣快钱,希望尽快摆脱困境,可是吉姆毕竟阅历浅,先后参与了炒股票、玩期货(炒黄金、白银),
结果是被市场教训的不要不要的,没挣到大钱快钱,反而被一刀一刀割韭菜样的只剩了皮包骨头(经常熬夜看盘),甚至后来参与比特币等互联网金融项目,同样是被搞的不要不要的。
吉姆好在没有趴下,决定靠工作还欠款,尽管吉姆没有心思工作,找了一大堆兼职,同时在几家公司上班(销售型,时间自由),勉强维持了一年,负债得到遏制,但仍然压力巨大,
因为兼职一个个都干不下去了,吉姆还经常买彩票,除了5元没中过,尽管吉姆认为彩票就是骗局,但是还是忍不住要买。
吉姆决定把车卖了来减少一些负债,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吉姆一年只开了3000公里,出门根本不敢开车,所以卖车既省钱又能还负债。
吉姆总结:
1.年轻人买房可以贷款,最好不要贷,任何贷款都是不划算的,没有让你占便宜的贷款,租房也不错,硬要结婚买房,那就贷吧,毕竟房贷由国家管控相对稳定,买房是你唯一贷款和负债的理由。
2.提前消费的观念都是幌子,你得付出真金白银,攒够4000元去买一个当时的苹果手机,而不是信用卡分期。
3.得意的时候挥霍钱财,这是吉姆最狂妄的地方,望大家以此为戒
4.信用卡使用要会管理,商贷(平安贷等)请远离,否则进深渊。
5.有人说可以用贷来的款挣更多的钱,对于这样的观点,我想说如果你不是企业家、实干家,还请认清自己,少做梦。
6.大学生朋友们,你们可能控制不了自己去办信用卡和各种校园贷,因为吉姆大学就是这样,不知道应该怎样告诫你们才有用,想来想去也只能说:“请把负债当魔鬼,养成不欠钱的习惯”。
7.贷款买车太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