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专栏作者“笨虎”原创作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一、
6月1日,证监会与央行联合发文,规范货币基金网上销售和赎回,强化持牌经营要求,并且禁止对T+0赎回提现垫支...7月1日起执行。
这里和我们普通老百姓最相关的一条就是:对“T+0赎回提现”实施限额管理。对单个投资者持有的单只货币基金,设定单日不高于1万元的“T+0赎回提现”额度上限。
说白了,余额宝、微信零钱通这些以往可以赎回秒级到账用于消费的理财利器,以后快速提现限额变为每天1万了。
其实,笨虎觉得这对我们普通小散的影响不算大。首先很少有人每天用余额宝消费超过1万元的,其次这个限额规定只针对T+0,如果你要大额提现第二天还是能全部到账不受影响的。
如果你经常有紧急的大额提现需求的话,可以分散多买几只货基,比如京东小金库、网商银行余利宝,因为这次新规只是对“单只货币基金”T+0提现限额1万元。
二、
从风险防范的角度说,其实监管层也没必要担心货币基金的挤兑风险。
货币基金的主要投向包括:国债、央行票据、商业票据、银行定期存单、政府短期债券、高信用企业债券、同业存款等短期有价证券。
这些投资标的的投资期限一般都在1年以内,平均期限是120天。而余额宝这类货币基金是可以随时赎回的。所以,期限错配客观存在,因此理论上来说,挤兑风险是有可能发生的。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老牌货币市场基金Reserve Primary的净值就曾跌破面值,致使投资者纷纷撤资,从而引发了更加广泛的恐慌情绪。
这种恐慌情绪直到美国政府介入市场,为所有货币市场基金都提供支持以后才有所缓和。
所以,2014年起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规定,允许所有货币市场基金在市场赎回压力大时征收流动性费用并设置赎回限制,以降低货币市场基金挤兑风险。
中国的很多货基在设计时已经考虑了挤兑风险,比如余额宝早就在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合同中有约定:当巨额赎回发生时基金管理人可以延期赎回或暂停赎回(最多不超过20个工作日)。
而像余额宝这种7亿人都在用全球最大货基,发生挤兑的风险也被分散了许多。
三、
那么央妈干嘛要做这种限制呢?
其实真相很简单:这些收益高体验好的货币基金拉高了社会融资成本。
想想看,这些秒级赎回还能用于消费的货币基金和现金有什么区别?但却可以提供4-5%的7日年化收益。
而另一边央行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仅为1.5%,而各大银行存款利率最多上浮50%。这是直接导致近期居民在银行储蓄存款大幅下降的一个原因。
更大头的在机构那边。投向固收类产品的银行理财,可以投债券、存款、货基等等。但同样的,由于货基的体验如此之好,银行理财产品会大幅增加货基的投资配比。
相应的,直接投向债券、存款的资金就变少了,于是乎,“拉高了社会融资成本”。
笨虎之前讲过,现在市场对于债券违约潮的担忧甚嚣尘上,控制住社会融资成本至关重要。
但央行又不敢贸然重启宽松货币政策,所以,就只能用这些“小技俩”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