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这个越来越重视信用度的社会,个人征信状况作为衡量信誉的指标之一,对个人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关系到信用卡的申请限制,更是房贷、车贷等重要贷款审核的必需条件。然而,只要保证征信报告上没有不良记录就够了吗?网络上疯传的"硬查询"次数过多,真的会影响到贷款的难易程度吗?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深度科普一下。
首先,我们要先明确一点,究竟什么是"硬查询"。
"硬查询"是银行或金融机构在审批信用卡或贷款的过程中,对申请人的个人征信报告进行审查的过程。那么银行或金融机构为什么要对申请人进行"硬查询"呢?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银行或金融机构在决定是否借出贷款的之前,一定要了解借款人未来是否能够按时还清贷款,包括审查借款人的信用程度和负债状况,而后才能结合借款人当前的还债能力确认是否放出贷款以及放出贷款的金额和年限。一般情况下,用户在申请信用卡、贷款和担保资格时,都会被"硬查询"。
那么"硬查询"过多。真的会影响到贷款吗?
答案是肯定的。在银行、金融机构等放贷机构看来,短时间内多次的"硬查询",说明用户在一段时间内曾多次试图申请信用卡或贷款业务,也就是说,在当前状态下,用户可能身负多家机构的贷款,资金处于极度短缺状态,这类用户在放贷机构看来,存在较高的违约风险,因此放贷机构可能不愿意轻易通过用户的借贷要求。但是,"硬查询"只是银行考察用户信誉度的指标之一,"硬查询"记录过多,也并不意味着就无法申请贷款。
除了"硬查询",还有什么操作也会造成类似的结果呢?
很多人认为,如果不授权银行或金融机构进行"硬查询",个人申请查询征信记录或许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这也是很多人容易产生的误区。如果个人随意多次查询信用记录,同样会被放贷机构认为用户当前会有"借款"的需求,对用户个人的信誉产生影响。但这也并不能否定个人就不能或不应该进行信用记录查询,为了了解自己当前的信用状况,确认是否有他人冒用、借用个人信息申请贷款或银行卡,用户还是应该定期对自己的信用情况进行核查,但是不能过于频繁,建议一年至少进行一次查询。
影响贷款下放难易程度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受个人当前经济实力的影响,个人的信用度也是不能忽视的因素之一。作为借贷人,必须要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增强对个人征信的认识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