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专栏作者“菠萝识财”原创作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最近看了一则全球财富管理报告,报告显示去年中国财富管理市场规模达6.2万亿美元,而其中占比73%左右的都是固收类产品。
而其中只有46%的客户表示可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
这代表着啥?
咱们中国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还很弱,仍旧停留在刚兑和机构体量上。
这也是为啥4月底《资管新规》落地后,银行“保本”理财会爆火的原因?
1.
而其实这个所谓的银行“保本”理财产品,学名叫结构性存款,虽然名字中有存款两字,但它确实是银行的一款普通理财产品,而且存在的时间已经很久。
结构性存款到底是什么?
简单点说结构性存款是分为两个部分的,一部分就是字面的存款,也是大头;另一部分,银行会拿去做投资,也就是存款的衍生品,用来博取更高的投资收益。(这部分投资跟汇率、利率、黄金等指数挂钩)
为了了解结构性存款的行情,我查看了经常使用的招商银行手机银行,里面的就有结构性存款,是放在存款里面的,但我觉得更应该放到理财产品中。
招商银行的结构性存款目前期限都相对较短,1个月-1年不等,而且这款理财产品的收益是浮动变化的,招商这款跟国际金价的变动挂钩。
以90天这款为例,利率为1.35%或4.35%,如果在这90天的购买时间内,国际金价的浮动没有超过第一重波动区间(也就是没有超过期初价格±400),就按照最高的4.35%结算收益;
而如果超过了第一重波动区间,那就只能按照1.35%进行结算。
就比如你拿100万去投,没有超过第一重波动,你能拿到的利息就是100万×4.35%÷365×90=10726.02;
如果超过波动,能拿到的收益就是100万×1.35%÷365×90=3328.76;
到期还本付息
所以结构性银行存款是有浮动收益的理财产品(但是保本),不过,大部分商业银行的理财经理都会向投资人承诺能拿到最高的收益。
还有一点我很好奇,结构性存款现在强调是理财产品,但事实是放在存款项目里面的,跟大额存单啥的都是并列一起的,所以是算做银行的表内业务?
但据我了解下来,结构性存款确实仍然是银行的表内业务。
2.
截至今年3月末,中资全国性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达8.8万亿元;而2018年前三个月新增结构性存款高达1.84万亿元,真的是一夜之间爆火。
但是真真假假真真,这个结构性存款里面也暗含很深的套路,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都是暗含保本保息的,而且很多都是通过期权设计保证给到最高的收益。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目前去刚兑环境下的银行拓展业务越来越难,结构性存款三个月新增近2万亿,按照这个规模涨下去,银行必须面对以下几个难题:
高速增长的业务量重压下,银行自身业务能力水平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
对银行来说,结构性存款是他们主营业务衍生品,是高杠杆、高风险的金融产品,以存贷款为主营业务的银行,至少目前并不具备相应的投研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能力跟野心无法匹配!
目前资管新规的落地,银行也不能再承诺保本保息,不再对你口袋里的钱负责,风险自担。
如果投资是一场赌博的话,那么在结构性存款里,银行就是握着一把好牌,故意输给你,还往你手里塞钱的对手。
3.
说了那么多,对于你们来说最重要的不外乎就是银行结构性存款能不能投?
当然可以!银行为了拉存款也是无所不用其极了。
不过未来银行的日子也不会太好过,银行目前野心超大,啥都想做。
就像第二部分中说的那句,能力与野心无法匹配,就能很好说明。
打破刚兑之后,银行理财也是一样的风险自担,不过因为大家对于银行一贯的信赖感,所以目前的状态就是一夜暴增。
大家购买结构性存款时,有必要看清楚这个结构性存款的具体挂钩内容,比如上面举例的跟黄金挂钩,再比如跟汇率挂钩,那就是外币了,等等等等……
好好弄清楚具体规则,因为银行理财的规则比较繁复,菠萝姐一直强调投资不懂不投哦~
就我个人来看,银行理财可以适当配置,但是风险更收益从来是成正比的,差不多的风险你可以选择的理财产品类型可以更多,像货币基金、网贷等都是我们很好的选择;
目前大家都觉得网贷大环境不好,但也不用太过杞人忧天,多学多看,选择靠谱平台进行实操,我们人人都能获得自己满意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