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平台备案工作原本要求在2018年6月30日之前完成,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备案延期已经板上钉钉。
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备案细则要求太多、期限太短,平台整改的难度太大,尤其是一些大型平台,现有的存量业务很难消化,而且截止到目前,还有大量的平台仍未接入银行资金存管。
备案延期对于部分P2P平台是好事,因为获得了更多喘息和调整的时间,但是对于部分整改工作接近尾声的平台而言可能就不是什么好事了,如果备案细则再重新调整会影响平台的后续发展。
那么对于投资者来说,备案完成之前,应该如何挑选P2P平台、如何选择标的呢?理财分析师首先有两点要提醒投资者:
1、备案只是底线,但不代表平台能畅行无阻
P2P平台完成备案只是一个底线,这代表着你拿到了继续营业的资格,但这并不代表通过备案今后就可以畅行无阻了,也不代表平台不会出问题。最关键的还是要看平台的后续合规化发展。
打个比方吧,想要拿到驾照,需要通过科目一到科目四的考试,四轮考试都通过了,说明你具备了开车上路的条件,给你发证了,但是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随意开车了,不合规依然要受到惩罚,闯红灯要扣分,醉驾、酒驾要吊销驾照甚至被拘留。
2、银行资金存管更不能保障平台的安全
P2P平台接入银行存管是必要条件,你没有资金存管肯定是备不了案的。接入资金存管的目的是为了把平台和资金进行隔离,不让平台直接碰这笔钱,降低了平台建立资金池的风险,尽量保证每一笔资金对应着真实的借款人和投资人。
但是平台仍然可以通过各种不合规的手法拿到投资人的钱,比如发假标,或是营造一个空壳公司借款的假象。
之前有很多银行发声,不为已经接入资金存管的平台背书,画外音就是:虽然你这个平台接入了我银行的存管,但是你的安全我可不为你负责。
今年的第一期网贷评级报告显示,开展资金存管业务的银行一共有65家,其中有15家已经踩雷,今年一季度踩雷的银行就已经有8家,涉及问题包括跑路、提现困难、经侦介入、转型等。
所以,对于投资者来说,没有银行资金存管的不要投,有银行资金存管的也不代表就一定安全。
一个靠谱的P2P平台具备哪些特征?
评判一个P2P平台是否靠谱的标准非常多。
首先,要看股东背景、高管背景,银行系、国资系的平台要优于风投和民营系平台,高管团队大多是清北或是海外知名高校毕业的要优于其它国内高校的,金融、法律和计算机专业的要优于其它专业的。
其次,要看平台是否合规,比如个人20万以上、企业100万以上的借款标的就不合规,净值标不合规,不接入资金存管的不合规,活期标也存在很大的不合规嫌疑等。
第三,尽量选成立3年或5年以上的老平台,这代表着平台有持续长期运营的潜力,并且已经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新平台的动荡较大,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第四,要看是否有会计事务所出具的过去一年的财务报表审计报告,以及律师事务所出具的合规审计报告。要注意的是,这两份报告是P2P平台合规运营的必要条件。
第五,要看平台加入的协会,目前业内最具权威性的协会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其次是各省的互联网金融协会,其它的协会大多都没什么权威,也没什么参考意义。
第六,要警惕收益过高的P2P平台,尤其是收益率15%甚至20%以上的平台,风险非常大。之前暴雷的平台大部分收益率都比较高,你想啊,平台有这么高的收益率,要么不可能盈利,要么融资方借钱的成本很高,这也意味着违约的风险很大。
除此之外,还要看平台信息披露是否详尽、有无重大负面新闻等,另外三级等保、ICP许可证都是备案的先决条件。
总之,一个平台是否安全,要考察的维度太多了。但是理财分析师认为,对一个不懂金融且理财经验也不是很丰富的投资者来说,按照以上这些标准去考察平台简直比登天还难,很多人只知道备案、资金存管,根本看不懂平台的财务报表、审计报告、披露的信息,甚至都没听说过什么是三级等保,这样怎么去选平台?即使是懂行的人,也未必愿意花这么多精力去调查平台。
实际上,目前绝大部分投资者选择P2P平台的时候,都不会严格按照这样的标准去筛选平台,大多是听他人介绍,或是看到平台在互联网上打的广告,或是选择一些业内的知名平台,或是找一些收益高的平台。这样选出来的平台可能投资者心里都没谱。
最后,理财分析师要告诉大家的是一个最简单最靠谱的办法,那就是参考各大评级机构的网贷评级报告,一般来说评级为A和B的平台问题都不大。网贷评级报告的考察维度最全面,每一项都经过专业团队定期的考察跟核实,专业度很高,结果真实、客观。如果投资者对一家评级机构不是很信任,可以参考多家评级机构的结果,如果都是A或B,那么说明这家平台的综合实力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