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专栏作者“笨投资”原创作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这两天P2P出了个大事,贵州银行马上在3月底全面退出网贷存管业务。
没看错,是退出,不是暂停,也不是暂时。
见过平台跑路的,第一次见银行遁走……
丢下一堆懵圈的平台风中凌乱。
我最近回血了一笔小钱,坐等右等准备撸P2P的羊毛,发现根本抢不到标啊。
算算日子,平台都在为备案焦头烂额吧。
1.
其实平台整改到现在,有些偏离初心。
最早我们谈银行存管,大家都觉得是块金字招牌,平台也在努力拿证。
大大的银行存管宣传字眼,就是流动的广告牌啊。
而现在,你要问银行存管有什么用?好像……没什么大用。
特别带存管的平台暴雷以后,这块门脸的含金量约等于野鸡大学。
当初捧得多高,如今跌得就有多痛,啊摔!
但即便是含金量缩水,为了向合规靠近一点点,实现银行存管也是不少平台的奋斗目标。
但为啥有平台接入银行存管就这么难呢?
事情是这样的,一家平台想接入存管系统,不是直接去找银行,而是要去找银行存管系统商。
千辛万苦找到了,结果会发现,银行跟甲乙两个系统商都有合作。
啥意思?也就是说平台跟其中任何一家合资都可以算是拥有该银行存管服务。
那么问题来了,银行存管开发商的资质也是分等级的。甲的银行存管系统通过了测评,乙的没有。
这时候平台要想完成银行存管,两条路:要么找甲系统商合作,要么就换别家银行的合规系统商进行合作,才有机会通过备案。
这让我想起去年热火朝天的小程序,企业要引入小程序不是直接找企鹅公司,而是你要找服务商,而能做小程序的服务商太多太多。
当时我们公司就找了一家据说跟鹅厂有渊源的服务商,签约三年,我还去听了培训课。
然后的然后,一年中换了七个对接人,今年我司已经放弃了。
网上现在不是有这样一种论调嘛,90%以上银行存管系统开发商都是忽悠。
这么说太耸人听闻……但绝大部分系统开发商没有资质,是真的。
这就出现了一个我们不想要的结果,我们希望平台走向合规,平台也努力走向合规,但这个证的含金量并不高。
本来嘛,平台雷了更多是因为自身运营的情况所决定的。
至于银行存管嘛,不幸背了个锅而已。
我之前也太高看银行存管了,起码到现在为止,银行存管并没有给投资者带来什么,反倒是让中间商赚了差价。
对投资者有啥影响呢?最直接的影响是,到最后,我们期待的银行存管把收益阉割掉了……
现在影响又多一条,银行不知道啥时候就和平台分手了,平台只能去找新的合作银行。
银行都撤了,大家心里没底啊,搞不好就一起踩踏事件。
我觉得吧,好的平台不能只停留在银行存管的层面,平台接入银行存管这根本算不上什么了不得的进步。
资金隔离、交易清晰、信息保障……
这好像是一家真正想做大做好的平台,最最基本的操守吧。
2.
现在“平台备案”的时间越临近,我反而不那么期待了。
所谓的备案,就是到有关部门登个记,建个档,以便后续监管。
平台想要备案不是件容易事,提交的备案材料多,而且收费高,少说也得200-300万元。
大部分平台表示入场费太贵,不玩了……
所以,没有备案动作可能会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反正到现在为止,厦门的2家获得了备案的平台,乾方位和农金宝互金。
表示听都没听过,这样体量太小的平台备案了我可能也不会选投。
有不少投资人在问,如果平台不备案还能不能投了?
个人认为还是可以投的,包括我之前也投过一些没有银行存管的平台。
所以,如果手头有计划投资的资金,而且对平台也有一定了解,正常投。
只要平台业务是合规的,都自带高成长性特征,短期诚信风险都不大,跑路这种极端情况几率就更小了。
即便平台通过备案,也不代表投资完全没风险。
备案更像是一个道德约束,对资质做一些考量,信用作用不该被夸大。
其实,不管风向如何,我们投资者要做的就这么两点:
第一,对收益率有更合理的预期。
很多人会觉得,前几年赚到10%的年化收益率轻而易举。而现在,千万不要对高收益有“惯性思维”,风险大大滴。
其次,咱们不能过度依赖一个生硬的指标,而是要穿透产品看钱被投向了哪里。
平台靠谱与否需要从多个角度去评估,别太高看银行存管,也别纠结于备案不备案的,没有人有义务为你的资金负全责。
政策,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自立更生的人。
*小贴士:有12家平台参与了备案规则制定,这些平台通过备案有着先天的优势。分别是陆金所、京东金融、玖富、有利网、首金网、开鑫贷、搜易贷、团贷网、TCL金融、人人贷、微贷网、积木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