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3月,离备案时间节点仅百余天,行业不确定性上升,爆雷平台数量明显上升。投资人权益维护的话题再度受到关注。恰逢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且不论今年网贷是否会成为投诉重灾区,后e租宝时代,投资人的权益保护理应得到持续重视和保护。
强监管净化网贷环境
网贷行业经历十年发展,目前正处于整改净化的阶段,平台数量下降了,质量提高了,精英时代正在取代草根盛宴,自律合规的平台显著提升,投资人心理确实踏实了不少。
站在平台角度,我认为,经过两年来的专项整治,网贷信息中介定位明确,监管设立的多条红线为保障投资人权益筑牢了根基,坚守监管红线的平台也在为投资人权益护航。平台要尽力做到三个“力争”。一是底层资产上要力争服务小微、有场景、有指定用途、有客户群体限定、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不能涉及校园贷、现金贷等红线业务,并尽可能挖掘优质资产,拥抱金融科技创新加强风险把控;二是交易上要力争做到合规,要有资金银行存管,不能涉嫌资金池,不能发假标,不能自融;三是信息披露上要力争完备透明,信披项目内容不能流于表面,切中不到要点。频次要及时,逾期率、坏账率等关键性数据指标上不能有猫腻,确保用户在进行投资时有充足的依据可以参考。
网贷维权难问题依旧
虽然网贷行业日渐健康、阳光,但金融充满诱惑,与生俱来同风险相伴。问题平台、铤而走险的非法平台不会消失,事后维权依然难度很大。站在投资者角度,维权以最大程度降低本金损失为目标,追求效果与结果。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投资人在维权前,处于“被动“与”茫然“境地。
我认为,造成此境况,主要是目前投资者在维权问题上存在两大挑战或者说难题,一是举证难,由于网贷从开立账户、条款说明到签署合同的所有交易流程都是通过电子数据进行记录。存在被篡改和灭失的可能;二是维权成本高,成效有限。目前投资者主要维权的方式是商务谈判、刑事报案、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四种方式中,民事诉讼和刑事报案又最为常见。但是民事诉讼成本较高,投资人作为受害者本就承受较大资金损失,资金实力薄弱;刑事报案的方式维权成本相对低,但时间跨度长,一般在一两年以上,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另外,目前维权的成功案例同爆雷平台的整体数量相比,比例还是偏低,一些纯庞氏诈骗和窟窿特别大的自融平台,一旦出事,追回资金的难度极大。
重视事前“避雷”
在目前互联网信用体系及网贷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法律尚待健全的情况下,投资者保护自身权益的最有效方式,是投资决策时重视事前“避雷”。
具体来说,需要规避以下特点的平台。首先需规避政策明确禁止的线下理财业务的平台;其次,规避秒标、短期项目过多,日化收益营销策略活跃的平台。目前处于备案关键期,平台备案具有不确定性,部分用户更倾向于投短标。短标也是平台的促销策略之一,但密集频发短标,有可能涉嫌资金池与金融诈骗的可能性;再次,需规避短运营时间及畸高收益的平台。目前大多数跑路平台运营时间较短,部分平台甚至只成立1年-2年,且产品收益率远超10%的行业综合收益率,处于不合理水平。
对于风险偏好较低的用户,可以采取以静制动、持币观望的策略,也可以把资金放在排名靠前的头部平台,对平台日常备案进度保持关注;对于风险偏好适中、对行业较为了解的用户,建议结合自己的风险偏好、资金状况选择合规度较高的平台和标的期限适中的产品,重点考量平台成立年限长、有银行存管、长期专注于小额分散的资产类型,无现金贷、校园贷等违规业务、信息披露良好这些硬门槛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