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专栏作者“小冯妮儿”原创作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无论是对于P2P平台还是投资人而言,合规备案这件事就是个达摩克利斯之剑,悬而未决之日,总归是心中有忐忑。对投资人而言,投平台不敢投长期,对于一些平台而言,不敢轻易扩张业务,万一备案失败可能公司都不开了。
平台备案大跌眼镜?
备案的声音闹得越来越大,媒体大肆渲染,雷声越来越大,雨点终于最近来了。厦门两个平台已经抢先备案,农金宝互金(不是农金宝)和乾方位。
要不是这两个平台传出备案消息,估计很多人和小冯妮儿一样都没听说过这两个平台。
这两个平台,小冯妮儿一看感觉好像是5年前的互联网公司的产品设计水平,按照我之前反复强调的平台选择标准,估计这两个平台分分钟就被我筛选下去了(现在想想真是打脸)。不过大家可以前去看看,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有没有。
既然不能「看脸」,咱去看看其他情况。乾方位是做供应链金融的,到 2 月总交易额2800 多万,累计投资人1535人,最大单一借款人待还比重为17.42%。在看农金宝互金,到2月交易额为 1.4个亿,前十大借款人待还金额占比居然为 9.79%,看到这我已经双腿瑟瑟发抖,清一色的迷你平台,借款人集中度高,客气一点说,我真是不敢投。
看网上好多人吐槽,这么高高在上的备案结果搞到最后就成这样? WTF!最近看好多人和好多作者都在讨论,备案不过如此,没啥含金量。这两个三线小平台的上位彻底把平台备案的神圣感撕成一地鸡毛,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为什么厦门抢跑,其他地方难产?
其实大家知道,在P2P界真正的战场在北上广深,其他城市的平台无论从大平台数量、发展程度和创新能力都远不及此。所以,越是非主流的地方备案压力越小,无论是对监管层和平台都是这样。对监管层而言,地区平台少,知名度和关注度较低,涉及资金量少,监管层压力小。对于平台而言,越小的平台历史包袱越小(如现金贷、大标、首付贷等),按照规则整改不是什么难事,而且竞争压力较低。
相反,越是P2P发展密集的地方,监管层监管压力越大,因为平台动辄上10亿的待收余额稍有不慎就是大的社会问题,维稳始终是监管层的最大顾及。越是这样,重点地区的验收越是谨慎越是慢,而那些二三线地区的备案就会进展很快。
平台备案有没有含金量?
对于目前备案的两个平台,咱们投资人最大的疑惑莫过于平台备案到底有没有含金量。我认为还是有的,但是要看地区。这两天我和 P2P 发展一线地区的业内人士交流,整个行业环境用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形容也不为过。
有背景、有资源、有实力的平台自然是不愁备案的,多少就是个时间问题,而那些可上可下的中小平台就不一定了。目前这类平台正在收缩业务,就怕备案过不了钱白花了,工作白做了。根据我的预测,北上广深地区的平台备案不会特别容易,也可能延期,尤其是首批备案会更加慎重。而非主流地区平台将不断出现备案的消息。
至少在浙江而言,由会计师事务所和律所进驻平台一个月进行调查,整个过程还是很严格的,所以获得首批备案资质的平台一定是有品牌效应,这个「牌照」会值钱,甚至已经有人想做备案后公司买卖的生意了。
而对于非主流地区的平台我就不好说了,毕竟备案是下放到各地金融办,然而各地的监管做法必定是五花八门,所以不可同一而论。对于投资人而言,大部分人投的平台都是一线地区的平台,那么对于备案还是要持续关注一下。
看了下大家对备案的吐槽,有一点我是认同的,备案是一道基础的平台筛选门槛,并不是说平台备案就万事大吉了,毕竟各个公司的实力不同,通过备案不等于不会逾期不会出现坏账。对于一些合规程度高的平台,小冯妮儿认为备案是早晚的事,不必太过纠结,投长期不影响,凡事让你纠结的就别投了。
总结一下
1、对于不同地区的平台,首批备案的含金量程度不同。一线地区平台首批备案含金量更高,二三线地区次之。
2、持续关注但不迷信备案,合规程度高的平台可以投长期锁定收益,没把握的不投。
3、备案是P2P 平台从业的准入规则,投资决策还要结合平台实力、团队能力、底层资产、兜底能力做综合考量。
4、这个时候确实不适合去高返平台撸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