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半年,是P2P平台冲刺备案的关键时期,眼下各个网贷平台都在积极进行合规调整,或取消风险准备金,或下线净值标等踩红线产品,或推进银行资金存管合作,或提交资料等待整改验收。
尽管去年11月份,厦门市金融办曾公布了5家拟备案平台信息,其中有平台后来自称拿到了备案,但截至目前,三平新金融研究院了解到,尚未有官方消息明确表示有平台已备案成功。也就是说,当前整个P2P网贷行业仍是“零备案”。
早在2016年8月24日出台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中,就明确提到了“拟开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服务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应当在领取营业执照后,于10个工作日以内携带有关材料向工商登记注册地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备案登记”,为何时间过去一年半,网贷机构备案仍“毫无进展”呢?
备案对监管和平台来说都是一道难题
三平新金融研究院认为,备案进度缓慢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从监管层面看,针对P2P网贷行业的监督管理,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构建过程:
一方面,各项监管细则的制定,需要考虑网贷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可能带来的种种后果,既不能过于严苛,阻碍行业发展的积极性,也不能过于松懈,留下风险口子,这也是为何在8·24暂行办法出台一年之后,网贷1+3监管体系才最终建立。而备案的推进,正是在监管体系的基础上方能得以展开。
另一方面,即使在监管体系的指引下,备案也是一场不好打的仗。某地金融办的相关部门领导坦言,“首批备案名单极为关键,是标准,更是态度的表现,谁都盯着看。”而且备案尺度也需要慎重调节,不少老百姓的多年积蓄都投到了P2P平台,监管层也得考虑到平台万一无法通过备案造成的社会影响。慢一点,会更加稳一点。
其次,平台的合规整改也需要时间,违规产品的清理、新产品的推出、银行存管、获得信息安全保护等级三级备案认证等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比如违规资产处置,其可谓是摆在不少P2P平台面前的最大备案难点。
8·24暂行办法规定,网络借贷金额应当以小额为主,其中,同一自然人和同一法人在单一网贷平台的借贷余额上限分别不得超过20万元和100万元。而根据网贷之家的最新限额合规性数据,2018年2月待还金额超20万元的累计金额占比为27.71%,待还金额超100万元的累计金额占比为12.45%。某平台负责人表示,“我们目前正在想办法督促之前的超额借款方尽快通过其他渠道找来资金,先偿还平台上的借款,不过时间还是太紧了。”
备案大限或将延期?
并非不可能。
上海一位参与网贷平台法律意见书制作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律师表示,“蛮多平台的相关工作开展的比较晚,时间上预计最终监管部门可能会放宽点吧。”
事实上,P2P网贷行业的监管工作延期完成也不是毫无先例。原定于去年3月份结束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就因为专项整治工作量较大、业务合规定性需要统一协调等原因,被去年6月份由十七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明确延期一年。
“整改实施阶段应最迟于2018年6月底前完成,而且对个别从业机构情况特别复杂的,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整改期最长可延至2年,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相关部门负责监督及验收。”
这一规定直接把最终的整改验收时间最长拉伸至了2019年6月份。而整改验收之后才是备案,再加上监管备案的目的是为了规范整个行业而不是一棒子打死,由此,延期备案的可能性或许不是异想天开。后续发展到底如何,我们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