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4月被银监会点评批评以来,整个行业就笼罩在被取缔的阴影中。
但大草以为,只要存在金融盲区,就永远有“现金贷”滋生的土壤。
1”现金贷“or”高利贷“
现金贷这几年很火,身边好些人都往里掺和,皆称是暴利行业。
但是“现金贷”到底是什么,没有官方的定义,百度百科的解释也很牵强。大草将其归纳为:“非银行的小额信用贷款,具有利息高、门槛低、审批宽、到账快等特征”。
严格来说,微粒贷和蚂蚁借呗也属于“现金贷”范畴。目前“现金贷”已经被污名化,各大正规平台纷纷与之切割。
民间常用分来衡量利息,1分代表1%,即借1万元1个月的利息是1百元。银行贷款,通常在1分以内;信用卡分期贷款,基本在2分以内;而现金贷,则往往要3分以上!
最高人民法院对“高利贷”的定义是36%以上,按这个定义,现金贷基本上都是高利贷,因为绝大多数的现金贷都在36%以上。
为了规避法律限制,各大平台先是把借款合同上的利息控制在年化36%之内,再巧立名目以“管理费”等名义收取隐形利息。
所以高利率更像是现金贷从娘胎里就带出来的特性,缺了高利率,现金贷恐怕根本生活无法自理。
2 存在即合理
既然是高利贷,为何现金贷还能野蛮生长?
我来给大家讲个故事就明白了。
小草,二十岁不到,是来城市打工的农村孩子。
初来乍到,他发现送外卖收入不错。一个月能赚四五千,比在老家种地强太多了。
可是公司要自己买电动车,电动车要将近4千块,小草还差两千块。
就这两千块,看似并不多,但银行肯定是指望不上的,如果还没有熟人可以借钱,那他就只能找贷款公司了。
贷款公司不在乎小草的学历和职业,也很爽快答应放款,只不过要求一个月5分的利息。
各位看官觉得小草会答应吗?
可能你认为这是一笔不划算的高利贷,而且小草还不上的话真的会被坑死。
但其实这还算是理智的行为。
只借2000块,一个月5%也才100。小草只花100块钱的利息,就能顺利买到电动车,买了电动车就能送外卖,送了外卖就能有四五千的收入,工资一发就马上还清高利贷,最后皆大欢喜,到时候这区区100块钱的利息真是太渺小了。
所以你看明白了吗,需要现金贷的人都是希望能解决一时的困境,又苦于没有其他融资渠道才被动选择。
之所以敢承受高息,一来是小额,完全在能负担范围之内,就算高息也可以承受。还有就是短期,高利贷只能临时调剂,长期借高利贷的人,贷款公司都怕。
对于像小草这样的人来说,现金贷的确是救命稻草。它的确解决了一部分因收入不高、职业不稳定而被银行拒之门外的人的短期信贷需求,积极意义毋庸置疑。
现金贷的运作模式,跟小微银行业务相似,“小额、分散、高息”。只不过他们将这三项原则更加极致化,“更小额,更分散、更高息”。
但是,真的像表面上这么皆大欢喜吗??
3 繁荣背后
我们来看故事的另一个版本。
小草拿到了钱,买到了电动车,开心地干上了送外卖的工作,但工作期间飞来横祸出了事故。车子被毁了,人也要住院,别说这两千块钱,连医药费都困难了。一个月期限已到,小草还不上2千块,开始利滚利,等半年以后小草出院,这个时候他欠贷款公司的钱估计连5千都不止了。
为了还上这笔钱,小草可能会接着找别的借款平台来借,同样的高息但他却不得不接受。堵上了这个口子还要想办法填上新借的债,债务越滚越大,最终小草出现债务黑洞,无法脱身,最后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用现金贷来拆东墙补西墙,资金链断裂是迟早的事。而所谓新的“口子”,只不过是延续他们的吊瓶,多撑些时日罢了。
我们经常见于报端的因暴力催收、过度消费等问题,往往都像这个暗黑版小草的故事一样,最后资金链断裂无法偿还,不仅个人深陷债务泥潭,连着借款平台一起拉下水。
4 荆棘丛生
现金贷很赚钱,来分这盘羹的人越来越多,BAT、京东苏宁等巨头纷纷介入。资质稍好的客户,都去了这些正轨的利息便宜的大平台。
但是网贷公司小贷公司也要赚钱的啊,捞不着普通客户,只能将客群资质一降再降,对借贷者的财务状况审查放水,以高利息弥补高风险。
好的客户迟早会游上岸,只剩下陷进去的劣质客户在泥潭里打转。
据有关媒体统计,现金贷的坏账率已经超过20%,好些新的平台逾期率都已经高达40%。更可怕的是,绝大数的现金贷借款人,都存在着多头借款,同时在好几个平台上借款,这就跟金融危机里的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去是一串串的。
这里面的风险谁都知道,但都愿意赌一把,自己不会是借贷人最后的“接盘侠”。高利放款、暴力催收、风控混乱,负面舆论已经将现金贷逼到了风口,政府迟早会对现金贷下手。
可现金贷是不会消亡的,它会被改良被整顿,但会永远存在。因为只要有金融盲区,就会有现金贷。随着个人征信环境建设的日益完善,金融监管的逐步到位,现金贷行业迟早会面临新一轮洗牌。大浪淘沙之后,粗暴浮躁的现金贷市场,终会冷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