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银监会等三部门发文,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在校大学生网贷业务,曾经在校园贷市场叱咤风云的网贷机构终被“禁足”。而另一边,在监管的鼓励下,商业银行等正规军正积极“入场”,一退一进之中,校园金融市场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校园金融市场竞争格局生变
据江西省金融办官网显示,银监会、教育部、人社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为进一步加大校园贷监管整治力度,防范和化解校园贷风险,现阶段,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校园贷业务,要逐步消化存量业务。这意味着,处于校园贷“风暴中心”的网贷机构到了必须“离场”的时候。
“堵偏门”的同时,监管也在引导“开正门”。《通知》指出,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开发高校助学、培训、消费、创业等金融产品,为大学生提供定制化、规范化的金融服务,合理设置信贷额度和利率。由此可见,作为“正规军”的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是监管引导满足校园金融需求的机构主体。
据了解,目前在校园贷市场,主要的参与主体有:网贷系,包括各类P2P网贷平台;电商系,如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今年新进场的银行系,如建行、中行;紧随银行步伐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系,如招联消费金融公司。
而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各类校园贷主体进入校园贷市场、缺乏监管控制的问题,《通知》规定:未经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进入校园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向记者表示,这意味着非银监部门批准的持牌机构将难进校园贷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有校园贷“入场券”的可能只有银行与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而银行显然是监管着重引导的方向。